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老实人不背锅[快穿]> 第22章 022重生悔过文中的老实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022重生悔过文中的老实人(2 / 2)

这人情似乎越欠越多了,可送回去那姑娘不会要的,而且她刚才的声音似乎有点哽咽,带着哭腔。他不告而别的举动伤了她的心,她现在肯定不想见到他。

哎,这个姑娘!

在原地站了两分钟,林老实把中药和药膏重新收了起来,包好,挂在车龙头上,跨上车子,沿着路继续回家,只是速度慢了许多,还没早上驮着几十斤肉时快。

江圆给的这药很有效,林老实按照她的医嘱,煎药泡手,再涂抹药膏,加上过年这几天没什么事,休息了几天,等过完了年,他手上的冰口竟然都好了,冻疮也消了许多。

立春后,天气好转,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

林老实又投入到了辛勤的劳动中,他养的鸭子开始下蛋,刚开始还是一天几个,没多久就变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捡三四十个。

半个月后,他就积攒了两百多只鸭蛋。这么多的鸭蛋,再像上次一样让老母鸡孵化,显然不现实,林老实找彭越栋要了几个泡沫箱子,在下面铺上半寸厚的棉花,将消过毒的鸭蛋挨个放上去,再牵了一盏灯在里面,又买了一支温度计,以随时留意箱子内的温度。

鸭蛋孵化成小鸭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约28天。林老实将这批鸭蛋孵化后,接下来产的鸭蛋,他都拿去卖给了彭越栋。他是开饭馆的,对禽蛋的需求量不小。

忙活到阳春三月,鸭蛋壳渐渐破开了一个口子,慢慢的有小鸭子破壳而出。

最后因为自制的孵化器比较粗糙,温度湿度没那么标准,两百多只鸭蛋,只孵化出了一百八十只小鸭子,其余好几十个鸭蛋全报废了。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林老实很满意了。他把小鸭子拿到了镇上去卖,三毛钱一只,五毛钱两只,买的人还不少,比卖五六分钱一只的鸭蛋划算多了。

因为这时候还没什么人卖小鸭子,小鸡的,大家要养鸡养鸭,都是自己留蛋孵化,一孵就得一二十个鸡蛋,麻烦,养只还不如买。所以林老实的生意不错,花了三天时间就将小鸭子卖完了。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第一次经验,接下来就容易多了。他又孵了一批鸭蛋,孵出的小鸭让林母和林大嫂拿出去卖,卖完之后分她们三分之一的钱,也就是一二十块。

对没什么额外收入的农村来说,一个月卖几天小鸭子就能拿一二十块不少了。林大嫂干劲十足,又觉得占了林老实便宜,主动要求把孵化的活儿也接过去。

天气变热,林老实要开始忙活鱼塘的事,已经不大顾得上孵化小鸭这事了,索性把自制孵化器搬到了林建义家,手把手地教会了母亲和大嫂,正式把孵化的工作交给了她们。同时分成比例也改了,他出鸭蛋和孵化器,林大嫂出劳动力,最后大家五五分成。

因为他有四五十只母鸭子,每个月少说也得下两三百个鸭蛋。这个活儿可以长期做,林大嫂在自家镇上卖了之后,又辗转去隔壁镇上卖,生意一直很好。从中看到了商机,林大嫂开始尝试孵化自家的鸡蛋,让小鸡和小鸭搭配着卖。

这样一来,他每个月保底就有二三十块的收入了,如果哪个月,鸭子下蛋多,孵化不完的,还能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

对此,林老实并不满足,他将精力全投入到了鱼塘中。他拿了一张纸板,写了“出售虾苗”四个大字,然后将纸板挂在了鱼塘的路边,这样过往的路人都能看到。

牌子挂出去三天,第一个客人上门了。

不过这个客人竟然是何春丽的哥哥,何建新。

林老实收起眼底的诧异,公事公办地说:“买虾苗?”

何建新其实不想养什么虾,妹子在城里发了财,他也想进城跟着做买卖赚大钱,怎么也比这泥里来,土里去的强吧。

可何春丽花钱承包了他们村的鱼塘五年,交给何建新打理,让他养虾。何父何母不想得罪这个最有出息的女儿,又听说林老实去年卖虾赚了好几百块,便押着何建新答应了。

何建新心里明白,自家妹子不知什么原因,明明现在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但还是对上一段婚姻耿耿于怀,非要跟林老实较着劲儿。

可是吧,她较劲儿,又不自己来,非要折腾他们养,真是烦死了。

何家人,不,应该说十里八乡的人都没有养小龙虾的经验。承包了鱼塘之后,何建新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搞,甚至连从哪里买虾苗都不知道,毕竟周围鱼塘除了林老实都没人养虾。

就在这时,他听村里人说,林老实打出了卖虾苗的牌子。何建新犹豫了三天,决定还是找林老实买虾苗,不然鱼塘一直空着,他妹回家肯定会发火。

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么一出。

面对这个前妹夫的询问,何建新有点不自在,用手背蹭了蹭下巴,说:“嗯,买虾苗。”

林老实提出一个空桶,放在何建新面前,说:“这么大一桶,五十块钱,半桶二十五,刻线在这里,你要多少?”

“这么贵啊!”何建新诧异地说。

林老实不接话,他的桶这么大,又都是养到一节指头那么大的小虾,拿回去成活率非常高,养好了,六七月就能卖一波,不亏。也是因为小龙虾繁殖得太快,他的池塘养不了这么多,所以才会卖。

除了林老实这儿,也没卖虾苗的,何建新见他没让步的意思,闷了两秒,说:“那就来一桶,不,半桶吧……要不还是一桶?”

明显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池塘里要养多少龙虾。

林老实瞥了他一眼,指着自己的鱼塘说:“如果我这鱼塘,不养鱼,全养虾,得用差不多两桶虾苗。”

何建新琢磨了一下,他家的那鱼塘跟林老实这鱼塘面积差不多,也就是说要两桶,会不会贵了一点?或者是林老实故意耍诈,骗他多买一点?

抱着对林老实的不信任,他最后只买了一桶。

林老实带着他到小池塘边,拿起网,捞了一桶活蹦乱跳的小龙虾给他。

何建新走了以后,接下来半个月,又陆续有几个人来买虾苗回去养,因为现在村里的鱼塘大多是为了储存水在干旱的时候灌溉水稻而挖的,属于村里集体所有。如果碰上去年那样的大旱天,那年池塘就没什么鱼,但如果养小龙虾,六七月就可以捕捞卖了,每家每户还能分几块钱。

但这些人要得都不多,也就半桶。卖了半个月,林老实也只卖了一百多块钱。

眼看小池塘里的虾苗还剩不少,他自己的池塘根本养不了这么多小龙虾。林老实一琢磨,找上了村长,提出了一个办法。由他无偿提供虾苗和水稻小龙虾混养技术指导,村民自愿参加,在水稻田里养殖小龙虾。

这个实验如果失败了,村民一分钱不付给他,所有损失都是他的。如果成功了,养出来的龙虾分他一半。

这个提议听起来还靠谱,村长又详细问清楚了虾稻混养的办法,对水稻的产量有没有影响等等。确认没问题之后,总算同意了林老实的提议,召开了社员大会,向村民宣布了这件事,请大家回去考虑清楚,如果有意向参加的,就去村长那儿按手印签合同,领虾苗。

对于这个事,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因为他们担心养了虾之后,影响水稻的产量,粮食可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

后来,还是林建义最先响应自己的兄弟,找到村长,领了半桶虾苗。

然后是大勇和林三这样跟林老实关系最好的年轻人。有了人带头,参加的人逐渐多了,最后全村一百多户人家,有四十多户参加了,但为了稳妥起见,他们都很保守,只拿出了家里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田做实验。

虾苗被分发了下去,倒进了插好秧的稻田里,林老实偶尔统一给村民们上上课,讲一下龙虾的养殖办法。

余下的时间,他全投入到了鱼饲料的配置中。为此,他还用光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台小型绞肉机,用来制作鱼饲料。

根据鱼的种类不同,鱼饲料的配方也略有不同。林老实选择了用草鱼作为实验,根据多次实验,用米糠、麸皮、豆饼、鱼粉、蚯蚓等按比例调配出了饲料,并搭配上青草,每天定时定量喂养。

时间飞逝,转眼就进入了炎热的夏季,林老实这边没了什么新鲜事,渐渐沉寂下来。

何春丽那边倒是又开始热闹起来。先是从何春丽娘家那边传出消息说,何春丽跟胡安要开工厂,做大买卖了,两人在县城东边买了三四亩地,建了两层的小楼,买了好几十台缝纫机回来,准备招工。

不过何春丽说了,要先紧着家乡人,所以优先从她家村子里招一批会踩缝纫机的熟练工。不会的也没关系,手脚灵活的可以先去做学徒,工资只有正式工的四分之一 ,但管吃住。

这个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不到一天就传遍了附近几个村子。何家顿时成了香饽饽,门槛都差点被踩断,自己村的,隔壁村的,不少人上门又是哭穷,又是卖惨,还有打感情牌的,就是为了一个工作机会。

其中最得意的非何春丽娘家村子里的人,最郁闷,最被人嘲笑就数杨树村,毕竟胡安可是土生土长的杨树村人,而且他还有两个同族的长辈在村子里,都不照拂一下,全便宜了何家村。

那段时间,村子里的气氛都有点低沉。就连胡二伯的儿子都提出过,想去找胡安说说情,把他们安进工厂里,最后被胡二伯给制止了。

直到七月,何家从村子里招了三四十个人进厂,直言目前人数够了,暂时不招人了,去何家的人才渐渐少了。

对此,林老实冷眼旁观,不置一词。他并不看好这个工厂,因为他们的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了。

买地建房子修仓库,购买缝纫机等机器,怎么也得花好几万。再加上前期储存的原材料等等,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怕是把他们这几个月赚的钱全投了进去都不够。

更别提,建个工厂,不可能就只招几十个缝纫工和学徒就完了,还得招管理人员,仓库保管员,会计,门卫等等。这么多货,又不买辆运输的车吗?买了车还得招司机。生产出来的衣服卖哪儿?他们那个服装店可消化不了,所以还得招销售。

零零总总,少说也得招差不多百来个人吧。平均每个人按照三十块钱一个月算,每个月光是发工资也得三千块,更别提还有水电费之类杂七杂八的开销。

这样一算,一个月没有个几万块的销售额,工厂根本扛不住,非常容易亏本。而何春丽跟胡安两人文化水平不高,也没什么管理经验,走的全是野路子,好处是胆子够大,什么都敢干,坏处是没有长远的计划,工厂里关系户过多,管理混乱,很容易出乱子。

刚开始也许能凭借市场的红利,赚一笔,但时间一长,跟风者众多,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就会出问题。

而做衣服,他们根本就没自己的设计师,全是仿造南边沿海的新款式。一旦别人也抓住了这一点,大量仿制他们的衣服,他们的优势在成本低廉的小裁缝面前就毫无竞争力。

毕竟,一件布料值五块的衣服,小裁缝敢卖六块、七块,但何春丽他们不敢,因为他们还有其他人工、水电、运输、税务等成本,还有积压产品。

而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并不严格,他们自己都是抄的别人的涉及,也不可能要求其他小裁缝别抄他们的,只能吃了这个暗亏。

这些念头只是在林老实脑海中掠过,转眼又被抛到了脑后。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辛苦大半年,他即将迎来第一批丰收!

今年年景好,风调雨顺,没有干旱,也没有洪水,水稻长得颗粒饱满,稻穗沉甸甸的。

不过在收水稻之前,他们要先将小龙虾收了。

林老实提出的虾稻混养模式很成功,放进水田里的虾苗都长大了,一只只在田里爬来爬去,在岸边站一会儿就能看到好几只。

因为要分一半给林老实,村长干脆提出了一个办法,大家共同打捞,捞起来后,当场称一下,记好重量,由村里的拖拉机开到城里统一卖。卖完了,大家直接分钱就是。

这样比自己单独卖方便多了,也省事多了,大家都没意见,选了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准备捕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