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1 / 2)

第121章

杨冬燕是硬生生的被拽着去祠堂的。

摸着良心说, 她是真的非常不情愿的,哪怕是在上辈子,她还是永平王府老太君那会儿, 都不大愿意往祠堂去。这也是为什么王府后来会在供品上头怠慢她的根本原因。

上梁不正下梁歪呗!

还能是因为啥?

别家哪怕不说八大世家,单就是刘二太太她娘家, 那也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可永平王府呢?他们家的族谱压根就是从老王爷的爹娘处开始修的, 也就是杨冬燕上辈子的公婆。她公公叫刘大嘴, 她婆婆叫刘王氏。

再往上?那谁知道是咋回事儿呢?事实上, 杨冬燕都没跟她公婆相处过, 因为在她嫁过去之前,她公婆就已经凉透了。

本来就是暴发户, 还指望他们能搞出那些有来历有传承的世家大族的规矩来?

可别做梦了!

莫说老王爷的爹娘了, 就连老王爷人没了以后,家里才蓦然想起祠堂好像挺简陋的,赶紧加快速度修缮了一番。可就算祠堂本身还凑合, 但一应的供品却完全没跟上。

什么一供就是个把月的苹果和供糕……

那都是杨冬燕她自个儿做的孽!

只是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死后居然没去投胎,而是借尸还魂到了别人身上。更没想到的是,自己还能伸手捞供品,要不然恐怕永平王府的祠堂还是老样子, 供品也不带改善的。

当然,人肯定是不会怪自己, 反正理由是现成的, 杨冬燕两辈子的出身都不好, 她爹娘没教过她!

可王妃就不同了,身为八大世家的长房嫡长女,怎么能连这些道理都不懂呢?

于是, 甩锅甩成习惯的杨冬燕啊!

她又遭了报应。

被刘二太太强行拽到了祠堂门口后,她瞅着老母鸡变鸭……哦不,就是彻底大变样儿的祠堂,一时间就非常恍惚。

然而,就连这点儿恍惚都不曾持续太长时间,因为刘二太太就不可能让她就这么待在祠堂门口发呆,而是很快就拽着她走进了祠堂里。

“老太太您看啊!这就是您的牌位!您瞅瞅,这木料您还满意吗?样式呢?上头提的字呢?听说是王爷请了本朝名家帮着誊写的,您喜欢吗?”

杨冬燕:………………

所以,她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被带过来参加供奉着自己牌位的祠堂呢?

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肯定不会嘴欠提到捞供品的事儿。

看着一旁还在等着她发表评论的倒霉儿媳妇,杨冬燕啊,她开始想念被她无情抛弃在家中的小杨氏。

都是二儿媳妇,孟氏怎么就不像小杨氏那般安生呢?别的不说,小杨氏她好糊弄啊,随便找个由头就能将话题扯开了。再不济给她叫点儿吃食过来,保准小杨氏光顾着低头猛吃了,别说方才谈论的话题了,连杨冬燕这个婆婆都能彻底抛到脑后去。

这大概就是人生吧,永远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杨冬燕被迫参观了刘氏祠堂,还近距离的仔细观摩了供案、牌位,以及今个儿的供品。

哪怕年前就已经相认了,但长达十年的生活习惯,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不然也不会发生昨个儿刘侾才刚跟他娘吐槽说,老太太把他坑到了御学里,今个儿刘二太太就火急火燎的命人准备一桌子美味佳肴,打算往祠堂这边送过来。

这一切都是习惯啊!

至于祠堂这边的日常供品,其实是由专人准备的,包括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新鲜水果以及各色糕点,重点是每天都必须换新的。还有一些额外的供品,那当然是由王妃和刘二太太准备的,像普通的散碎银两、精致的金银锞子,另外便是老太太在梦里亲口告诉两位老爷的特殊用品,像草纸、米粮、木炭、防冻防裂的脂膏等等。

反正就是花样百出到令人忍不住质疑起了永平王府主子们的脑子。

杨冬燕也忍不住冒出了类似的想法。

讲道理,像杨冬燕以前那种敷衍式的做法,其实才是眼下这个年代的常态。多数人家都是不搞这些事儿的,能记得每年清明去给祖宗上个香,七月半好好办个祭祀烧些纸钱,就已经算是比较孝顺的人家了。

更多的,像杨冬燕这辈子所在的礁磬村,那边多半人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指望他们记挂祖宗?得了吧,纸钱不得花铜板去买啊?还要使用整个儿的黑猪白羊做供品?不然就是整只的鸡鸭鹅供奉?

哪怕供完了可以自家吃,前提也得是有钱买得起这些啊!

作为既得利益者,杨冬燕以前真不觉得自己是个极品。试想想,整个永平王府不都是她和老王爷积攒下来的?儿孙们哪个不是吃祖业的?王府一年到头便是在下人身上的开销都是大几百两上千两了,给她用一些又咋了?

是不咋滴,完全不至于伤筋动骨的,甚至那点儿花费压根就不值当一提。

但是,会显得特别有病就对了。

杨冬燕难得反思了一下自己,并劝道:“侾哥儿他娘,其实你以后可以省点儿事情了,这不我都过来了……”

“那可不成!万一您老人家啥时候又走了,一时半会儿的又联系不上咱们呢?横竖咱们府上也不差这几个钱,再说这些事情做习惯了压根就不麻烦!”

刘二太太笑得很是开怀,她将杨冬燕的话自动理解成了老太太很满意,这是在夸奖她呢!

然而,杨冬燕又陷入了怀疑人生当中。

事实上,她就没注意到刘二太太后头说了些什么,只满脑子都是那句“万一您老人家啥时候又走了”……

她觉得吧,再跟这个倒霉儿媳妇相处下去,她怕是真的要走了。

被气的恨不得当场撒手人寰!

偏生,刘二太太还不放过她,引着她将祠堂各处都参观了一遍后,欢欢喜喜的道:“如今也是五月里了,不如回头老太太跟咱们一起去郊外?”

“去郊外干嘛?踏青?”

“上坟啊!”

在那一瞬间,就是刘二太太这话脱口而出的时候,杨冬燕真的是用尽了洪荒之力,这才勉强控制住了自己没抬手拍死这个倒霉儿媳妇。

你说她怎么就会如此天真的认为孟氏是个好的呢?不管孟氏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做法就是想让她原地气死!

关键时刻,有人来救她了。

却是王妃蒋氏。

王妃一脸莫名的走进了祠堂,一般人对祠堂多少还是会有些忌讳的,哪怕是自家的宗族祠堂也是如此。永平王府这边还真没有,非要说的话,以前王妃每次进入祠堂都会头皮发麻,却不是因为敬畏鬼神,而是想到了老太太那张脸就感觉浑身不舒坦。

但今个儿,她的神情虽然困惑得很,但心情还是挺平静的。

直到她在祠堂里看到了杨冬燕。

杨冬燕啊,她不光站在祠堂的中间,面前还是那张硕大的供桌,后头还是两排牌位……

那气氛,可别提了,反正渲染到位就是了。

王妃差点儿一口气没提上来。

“咳咳咳咳……二弟妹你是不是疯了?”等好不容易缓过来了,王妃立马开始控诉。

刘二太太很是无辜的看过来:“我怎么了?我什么都没做呢。”

“那你为什么要带老太太来祠堂?三弟妹跟我说,她看到你带着外人进了祠堂,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儿,结果……”

“丁氏可真烦!”刘二太太毫不掩饰她对刘三太太丁氏的不喜,当着杨冬燕的面就沉下脸来,“要我说,也是大哥大嫂太仁慈,才由着他们一直待在府里。结果呢?不知道感恩也就罢了,前头咱们要认老太太,他们不就在后头嘀咕着说咱们不把老太太放在眼里?”

这话里的两个老太太都是指杨冬燕,只是三房因为是庶出,一贯被杨冬燕的两个嫡子刘谏刘诰排除在外。

十年期间,三房一点儿也不清楚祠堂里供品的那些事儿,甚至一度觉得大房和二房疯了,竟是在供品上头大肆花销。尽管王府是不差这点儿钱,那也没的说把钱往水里扔的道理。

当然,三房还没做得那么明显,最多也就是背后嘀咕几句,别说出面阻止了,都不敢当面哼哼两句。

饶是如此,刘二太太也还是很反感他们。只因她从小在孟家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可在背后说三道四,有话直说,背后说人乃是小人行径!

相较而言,世家女出身的王妃就要好很多了。要知道,世家大族里的弯弯绕绕可比永平王府多上太多了。

刘二太太这般耿直是因为她娘家满门清贵,从来就没有庶出这种事儿,哪怕无子也是选择过继的,不像王妃的娘家,每一房都有庶子庶女,各种明争暗斗就没少过。

但要怎么说呢?人总归是要为自己打算的,出于利益考虑,哪怕王妃心里觉得庶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明面上却是一直站在刘二太太这边抨击的。

试想想,现如今庶出的三房一直留在王府,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等世子刘修承袭了爵位继承了王府后,如今自己房里的那些庶子庶女也要留着继续膈应刘修?

王妃本人是真无所谓,这种态度是来自于她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但她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膈应到。

仔细想想,刘修自打成亲后就一直守着世子妃过日子,现如今房里的三个孩子也皆是

从世子妃肚子里出来的,这还说明不了问题吗?诚然,王妃对世子妃多少还是有些看法的,可她终究是明白,往房里纳人这种事儿远不是世子妃所能阻拦的,尤其刘修压根就不是那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说白了,刘修就是打心底里看不起庶出罢了。

“你若真同他们处不来,回头寻个理由,让他们独立出去好了。”王妃无可无不可的说道。

刘二太太眼睛都亮了:“对对,虽说父母在不分家,可这又管不到庶出的,合该叫他们早点儿出去自立门户。对吧,老太太!”

老太太不想说话。

翻了个大白眼,杨冬燕对王妃吐槽了刘二太太丧心病狂的行为,当然不是她排挤庶出三房的事儿,对于这些事儿她上辈子都没插手,这辈子更不会管。

杨冬燕指着刘二太太,对王妃控诉道:“她说要带我去上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