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2、第082章(1 / 2)

第082章

梁宅。

位于省城内城范围内的梁宅,是由两座五进大宅院合并而成的。梁家虽不能跟南陵郡的八大世家相提并论,却也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大家族。

不过,跟梁家惯常对外宣称的,本家在南陵郡,济康郡这边只是旁支不同。事实正好相反,留在这里的才是本家,去了国都的却是旁系分支。

这也是为什么,杨冬燕想破头都没想出来,南陵郡那头有什么姓梁的大家族。真相却是,梁家因为虚荣,也因为需要一个背景靠山,才故意对外放出消息,暗示本家在南陵郡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大破天的那一种。

假话说多了,有时候不光外人相信了,连他们自家人都忍不住信了这话。

然而,这却是在太平年间。

当日子过得平顺无忧的时候,甭管这牛皮怎么吹,都是无伤大雅的。像梁家这样的人家,放在国都虽然是不值一提的,但搁在济康郡这一亩三分地上,却是实打实的地头蛇。

又因为本朝并不限制商户人家的子嗣科举入仕,他们家不光有钱也有权势,还习惯了跟历任郡守打好关系。

官商相互勾结,这属于地方常态,只要事情别那么过分,就算是当今圣上,那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的。

所谓的别太过分,指的当然是不能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

这一点,梁家做得挺好的,尽管家大业大,在省城的权势也大,却一贯秉持着乐善好施的做派。其子嗣多是入了省学、府学的,但他们家本身也开办了好些个学堂,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向平头百姓开放。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也会顺势给自家的佃农减免一些佃租。

总的来说,梁家是属于那种良心还在的富贵人家。

其实,家族若想长时间的保持兴盛,那么低调才是最重要的。像那些耀武扬威的纨绔子弟,多半都是家中发达不久的,但凡是传承超过了百年的人家,都深谙为人处世之道。

而这一次,梁家是真的承受了无妄之灾。

梁家嫡出五少爷梁俭兴,即窝头的同窗,这会儿正茫然的坐在书房内,面前是摊开的书本,却已经许久不曾翻页了。

梁俭兴……

温良恭俭

让,他这辈儿的名字中间字便出自于此,也就是说,他们家发家至今已经至少第四代了。要知道,普通老百姓取名可就没那么讲究了,老魏家就是个典型,取名随心所欲。

可惜,就算是传承已久的大家族,也不一定就真的能一帆风顺。

譬如梁家。

梁俭兴是家中的嫡幼子,打小就是被宠着长大的,他前头有哥哥们顶门立户,不需要他多努力。偏巧,他的读书天赋不错,才十五岁就考取了秀才。倒是比不上当初的窝头,但窝头那是发奋苦读,而他只是得闲了随便读读,毕竟家里人也没将希望都放在他身上。

本来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这般顺顺利利的走下去,兴许他能考上举人,从此走上仕途。如若不能,那就再念两年,到了年纪,家里自会安排相看亲事,成亲生子,像他父兄那样安心过日子。

谁知,蒋郡守突然出事了。

没出事时,梁家这边也有预感了,毕竟蒋郡守那些作为实在是算不得隐秘。或许是因为他一早就明白事情已经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便索性疯狂敛财,仅仅是稍作掩饰。但那又怎么可能隐瞒住在祖祖辈辈都待在济康郡的梁家呢?

是察觉了,也大概能猜到接下来蒋郡守会做什么,但梁家选择了沉默不语。

当时想得很简单,只要不与蒋郡守同流合污,等任期一到,对方甭管是全身而退,亦或是直接逃亡,都不会再回到济康郡了。到时候,一切就恢复了正常了,至于年景不好,熬一熬也就过去了,横竖自家佃农总不至于活不了的,最多也就是自家损失一些佃租,等回头年景好了,再恢复也不迟。

然而,谁能想到呢?

安平王世子说来就来,雷厉风行的困住了郡守府,并将一切与郡守府相关的官员尽数羁押,包括他们背后的家族。

梁家能在济康郡盘踞这般久,自家人当然也是有当官的。哪怕本朝有“当地户籍者不得在当地为官”的规矩,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学官就是个特例,因此只要考上了举人,完全可以先在当地的官学里谋个差事,等回头看哪边空出缺儿来,再顶上便是了。

还有就是,可以联姻嘛!

像梁家这样的

大家族,嫡女庶女都是用来联姻的工具,甚至有必要的话,嫡子庶子也一样可以。像梁俭兴的一位堂兄,就娶了蒋郡守的庶女,而他的另外一位堂姐,便是许给了蒋郡守跟前的心腹官员为妻。

这些都是常态了,连梁俭兴这个十来岁的少年郎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完全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哪怕最近这一两年来,蒋郡守的所作所为让人倍感不适,可那又如何呢?

嫁出去的梁氏女自是不提,横竖等任期结束,她就会随着夫家远走他乡。而那位娶了蒋郡守庶女的堂兄,名义上虽然还是梁家的嫡子,但其实他娘倒真的是他爹的发妻,只是他爹却是个庶子。

权衡之下,即便蒋郡守真的出事了,甚至祸及家人,那么梁家要全身而退也是相当容易的,不过就是损失两个子嗣罢了。

只是,安平王世子压根就不按牌理出牌。

人家都懒得仔细调查,只是将一干人等尽数捉拿到案。说白了,安平王世子是个武将,哪怕临时被委以重任,可他还是不具备审案断案的能力。

寻常人没那个能耐,大权在握的时候,保不准就强行上了。可安平王世子真不是普通人,他自认没那个能耐,所以干脆利索的将所有与此案相当的人,尽数羁押了起来,准备到时候一波全给带回南陵郡去。

要不然怎么会连省学、府学的先生们都被调用走了呢?只因为安平王世子下手太狠了,但凡是在省城稍微有点儿权利的官员,都全部被抓起来了。

摆明了就是一副“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的架势,且完全不听劝。

——想说什么自个儿心里先想好,等回头到了南陵郡,自然会有人过来询问的,到时候只怕问的你们想不说都不行了。

这番话是安平王世子亲口所说,还是对着所有被牵连的官员家属说的。哪怕话里头没有丁点儿威胁的意味,仅仅只是平铺直叙,可对于这些官员家属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首先,济康郡的事情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速度快一些的话,那么到了春耕时分,差不多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可但凡有些地方没能第一时间送去粮食和种粮,那么安平王世子就肯定会继续待下去,

什么时候出发就不一定了。

其次,就算到时候一切顺利的出发了,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官员们,这回却是被当成案犯一般,全都被缉拿到了牢房里的,且不说这期间要吃多少苦头,单说从济康郡前往南陵郡的这一路上,搞不好连命都能丢了。

再一个,即便到了南陵郡,真的就能遇到青天大老爷?万一碰上个只在乎自己升官发财,全然不管案犯是否清白无罪的,拿这些人当祭品来堆砌自己的升官路,怎么办?

都是千年老狐狸,谈什么聊斋!

每年官场上要冤枉多少好人,心里没个数儿?就算最后证明了对方的清白,又有多少人能平安无事的回到家里?搞不好,就在被羁押在牢房里的这段时日里,家中变故突生,等回到家时,早已是家破人亡、物是人非了。

这些道理,梁家都是懂的,只是原先没搁在自己身上,自然是不当一回事儿的。

可如今……

安平王世子还算是不错的,他只是将官员们集体关押到了牢房里,对于官员们的家属,则是派人将其围困,但也不是那种直接派兵包围的,而是多少都掩饰了一番。

这也是为什么,猪崽能得到消息说女学暂且延迟开学,而完全没有产生任何狐疑的原因。

因为她并没有亲眼看到兵差将梁宅围困,还道是跟窝头一样,仅仅是最单纯的延长假期。

当然,这里头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猪崽是个傻的。

可这也仅仅是暂时的。

等将来,所有的事情都办妥了,他们作为直系家属,那都是要跟随安平王世子一起南下国都南陵郡的。

当然,旁支倒是不用跟随了,但像梁俭兴这样的长房嫡子,是不可能逃得过的。

到时候,恐怕一切顺利,也难保不会脱成皮,去掉半条小命都是好的,最怕的还是把命丢在路上。

丢了命……

梁俭兴忽的想起去年发生的一桩事儿,有个同窗的远亲被人诬陷入了大牢,希望他帮着走走门路,看能不能将人救出来。

他帮了忙吗?

那是当然的。

只是到底还是略晚了一步,因为他忙于家族宴请,再说那位同窗跟他也不是特别亲近,还有就是同窗的远亲嘛,又不是同窗的爹娘

兄弟。

反正就是那么一回事儿,最后查到时,人已经死在了牢里,而他在略微懊悔之余,出面帮忙索要了赔偿,一共三十两银子。

在那个时候,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又不是他害了对方。事实上,那个同窗还是对他千恩万谢的,甚至死者的家属还冲着他磕了头。因为死者是家中的顶梁柱,没了他,家中好些个孩子都要饿死了,幸好有三十两银子的赔偿,起码可以置办几亩地,就是赁出去,也能拿到好些粮食。

可仔细想想,假如他当时能够稍稍上心一些……

再不然,设身处地的代入一下……

哦不,根本就不需要设身处地的思考,他如今不就是陷入了绝境吗?就算还能待在自家,可终于一天,也是要跟家里人一起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奔波的赶往南陵郡的。

绝望和恐慌在他的心头蔓延。

当然,也在相关人等以及他们家属的心中蔓延。

与此同时,杨冬燕也从窝头口中知晓了事情原委。

窝头信誓旦旦的表示,他那位梁姓同窗一贯都是看不惯蒋郡守的,所以他不可能跟蒋郡守同流合污的。

杨冬燕相信啊!

“看你说的,你就是个秀才,你同窗肯定也是个秀才。那蒋郡守得有多掉份,才会跑去跟秀才同流合污!”

她不是相信梁同窗的人品,而是相信蒋郡守

的档次没那么低。

窝头被噎了一下。

这时,在旁边听了半天的猪崽,终于回过神来了:“你们在说啥啊?是不是说我念的学堂……”

“对对!猪妹你干脆改名叫傻妹得了,你能上学堂,还是我同窗帮着牵线搭桥的。对了,那是他们家专门给自家姑娘办的族学,你的同窗都姓梁吧?”

猪崽先是生气窝头管她叫傻妹,可很快,她就被窝头后来那番话吸引住了,只答道:“也不是所有人都姓梁,也有姓其他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