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天选麒麟儿> 72、第 72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2、第 72 章(1 / 2)

许盈谈赵国并没有从‘赵氏孤儿’谈起,《韩国论》从‘赵氏孤儿’说起,那是因为韩厥在其中做的事无意间体现了韩氏性格,而且韩厥做的事并没有经过太多文艺创作,应该还是可信的。

赵氏本身在这个故事中经过太多渲染,倒是没有了多少可信之处。

许盈的《赵国论》当然是从那位有名的‘襄子’(赵无恤)说起,这位赵氏先祖人生经历非常传奇。最开始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庶孽’,华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嫡庶,特别是男性子嗣之中更是嫡庶分明!先秦时代在这件事上尤为严厉!

毕竟周天子建立分封制,而分封制形成的基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自身爵位,其他的孩子就成为低一等的贵族。

血脉嫡庶,这是万万不能乱的!

可以想见,在明明有嫡出兄弟的情况下,赵无恤能够继承赵氏,在这个时代是怎样惊掉人下巴的事了!也就是这个时候赵氏还只是卿族,不然这一定会成为各诸侯之间的年度新闻!

而这还只是赵无恤传奇人生的开始,赵无恤人生的高光时刻应该是三家分智——晋国国君失去了对晋国的控制之后,六大卿族崛起。中途中行氏和范氏衰落,由此就只剩下了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出色。但问题就在于太出色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智氏并没有出色到对其他卿族有压倒性优势,同时又表现出了极端的侵略性,这就引起了赵魏韩三家的心有戚戚——倒不能说智氏的种种决策有问题,说不定智氏也只是想以强势的态度让三家屈服,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吞并三家。

迟则生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不能光看事情的成败。

面对智氏的步步紧逼,魏氏和韩氏都选择了暂且观望,智氏一开始要地的要求都答应了下来。唯独赵氏最为性烈,当即就掀翻了桌子,不服就干!

然后智氏就联合魏氏、韩氏来攻打赵氏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晋阳之围’。

事情的结局也很有戏剧性,在围城两年之后久攻不下,最后关头赵无恤派出说客找到韩氏和魏氏的当家人—

—智氏很强,若坐视智氏灭赵,智氏又会得到极大补强,到时候韩氏和魏氏又是什么下场呢?

说客自然是洞察人心的高手,但同时也是魏氏和韩氏早有忧虑!此时双方只能说是将遇良才,一下就心领神会了!

最后,韩氏和魏氏临场反戈,转而联合赵氏对付智氏,智氏输了。

三家分智,奏响了三家分晋的前奏!

之所以用赵无恤做《赵国论》的开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无恤就是最典型的‘赵国君主’。他是赵氏掌门人中很出色的那一个,但以特质而论,赵氏祖祖辈辈似乎都差不多。

赵无恤能在有嫡兄的情况下继承家族,这体现的是赵氏骨子里不爱墨守成规——这样的一幕在之后的赵氏还将反复上演。赵无恤后来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侄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而赵氏国君之中最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没有选自己的嫡长子,而是选了小儿子。

赵无恤在韩氏和魏氏纷纷对智氏屈服,愿意暂且观望时,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因为他很清楚,若任由智氏鲸吞蚕食,就算如今能够暂时苟安,最后也只有自取灭亡的路。这个道理韩氏和魏氏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们想的更多。

他们认为一开始可以先满足智氏的胃口,等到智氏将三家得罪了一个遍,大家都有了同一个敌人,自然就能够同仇敌忾了。到时候谁再出头,他们跟随,失败了不至于有太严重的后果,而成功了就是一起分肉吃!

谁也没想到赵氏刚烈到这个地步,一开始就要干智氏!

这几乎可以看作是未来秦国东进,逼得其余六国没有退路时的一种预演——其余六国会选择绥靖政策,讨好秦国、避其锋芒,至少多苟活一阵是一阵!只有赵国,从根本上意识到苟且求活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就算暂时活下来了,也改变不了变得更加虚弱,将来会灭亡于强秦的事实!

还不如头铁一回,真刀真枪地拼!就算是死,也死个明白!

不守规矩、性格刚烈,这就是赵氏,赵无恤本身的种种其实很像赵国‘拟人’之后样子。

这种特质是赵氏崛起的原因,也是赵氏最后衰落的重要因素。

这倒不是指到了最后赵氏还要和秦国硬刚,爆发长平之战,熄灭了最后一点儿对抗秦国的希望。事实上,在长平之战前,很多事情就已经尘埃落定了。到了那个时候,秦国输一两次根本不要紧,因为自身积累的实力让秦国的很多行动有了容错率。

东方六国则不行,那个时候他们只要输一次就要面对灭亡。

这指的是在赵氏两百余年中,因为赵氏不守规矩、性格刚烈的特质,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

战国时期,虽然战国七雄都免不了爆发内乱,内部永远称不上铁板一块,但谁也不能像赵国那样夸张。十二代国君,爆发十一次大内乱,至于其他不值得统计的兵变就更不可计数了!

就以赵武灵王为例,一代雄主,最后竟死在这种事上!

他执意让小儿子继承权力,长子如何服气!若是一个没有权力的长子,不能兴风作浪也就罢了,偏偏长子又有了一定权力,并且得到了许多人支持兄弟阋墙的戏码诞生,最后连他也死在这件事上。

不断地反复内耗,这很大程度上让赵国始终无法真正爆发出潜力,无望挑战更高的位置。

人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又说‘秦赵多好汉’,始终都脱不开一个‘赵’,可见赵氏性格。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从一开始赵氏就没有染指更高的可能性!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残酷,军事上更加残忍,史书上频繁出现‘人屠’‘屠城’‘坑杀’这样的字眼。政治上更加黑暗波诡,于是有了一出出的陷害、反间。

这样的环境中,刚烈易怒能赢一时,但只有最冷酷、冷酷地仿佛是冬天的潮水一样,这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