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锦绣农门攻略> 第51章 第051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章 第051章(1 / 2)

第051章

顺顺利利的分家过程, 到这儿突然就卡了壳。

朱大郎不敢置信的抬头看向他爹, 他从分家初始就不曾吭声, 哪怕后面温氏为了争夺那几个锅碗瓢盆丢尽了脸面, 他也不曾出过一声。可到了这会儿, 他却不能再沉默了, 只无比震惊的问:“爹,爹你刚才说什么?你不跟我……”

“嗯, 我和你娘商量过了,打算跟着四郎小俩口过日子。六郎没成亲之前也跟着我们, 等回头他的亲事说定了, 就立马给他盖屋让他也搬出去。”朱父说这话的时候, 是一脸的平静,可在这平静的外表下,眼底里却难掩失望,“唉, 就这样吧。”

“什么就这样?”大郎不由的惊呼出声, “这谁家不是长子养老的?爹你为啥要跟着四郎?我做错了什么?”

朱父深深的看了这个曾经寄予厚望的长子一眼,随后却长叹一声,摇了摇头:“别问那么多了, 就算家家户户都是长子养老的,可我这个当爹的既然说了不要你养老……行吧,就这样吧。”

大郎心里堵得慌, 左看右看, 似乎是想找个人帮他说话, 可他目光所及之处,人人都避开了他的视线,就连特地请过来作为公证人的朱大伯和大伯娘都默不作声。末了,大郎只能看向他媳妇温氏,毕竟在他看来,媳妇肯定是站在他这边的。

温氏倒的确是站在他这边的,刚听到朱父说要跟着四郎夫妻俩,她也是万分震惊的。可就算她几乎要脱口而出质问声之时,她忽的悟了。

是的,身为长子长媳要是不负责养老,必然是会被人在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但相较于这个而言,不养老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每年要给一定的米粮和钱,那又能值当什么?比起这个,自己当家做主才是顶顶重要的。

权衡利弊之后,温氏冷笑出声:“大郎你还没看明白?这事儿是他们早就商量好了,你看看,二弟妹、三弟妹有半点儿惊讶不?还没想通?这是娘觉得咱们靠不住,非要让她亲生的儿子养老呢!”

朱父怒了:“别人不知道缘由你还不知道?别的能耐没有,倒打一耙的本事倒是不小!你要是不满四郎,回头我叫二郎养老可好?给你台阶还不下,非要人把话砸到你脸上才好?”

温氏没想到公爹会突然发难,即便今个儿反驳的人是婆婆,她都有底气怼回去。毕竟,朱母是续弦这个事儿,村子里略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哪怕因为朱母这些年尽心尽力的操持这个家,已经极少有人说起这个事儿了,可只要她今个儿把话挑明了,回头自然会有流言蜚语出来的。

谁知,朱父居然出头了。

见长媳没了言语,朱父又看向他那长子:“大郎,你娘进门那么多年,对你们兄弟几个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我想你还是看得出来的。今个儿在场的也都是自己人,我索性把话给你说明白了。我不是非要四郎给我养老,我是不相信你了!我觉得你靠不住,男人可以让着婆娘,却不能真叫个婆娘骑到头上去!可你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啊!就算你再怎么做事不地道,我也不能真的毁了你。”

“我……”大郎一脸的挣扎,有心想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对。

其实,直到这会儿他还是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仔细想想肯定是因为早先卖病鸡一事,可这事儿真就有那么严重?不就是以次充好吗?尽管不能说每个商家都是不地道的,可做买卖的,短斤缺两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以前他去货郎那头买东西,人家还少给了些呢。

说实话,哪怕明知道做买卖最重要的是口碑,一旦坏了就很能再续上。可问题在于,这世上短视的人不少,像开铺子做长久买卖的,自然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坑人。可还有一些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糊口的,这种就不一定会这般讲究了。看你一副精明样儿兴许不敢坑你,可遇到上长相憨厚的,或者小孩儿拿钱去买糖块果子的,不坑你坑谁?

大郎因为是老朱家长子的缘故,对外的很多事情都是他来处理的,这碰到的人多了,自然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他长得就是一脸憨样,每回被人坑了,他除了自认倒霉之外,也没别的法子,最多也就是下回不找那人买东西,久而久之,他也就懒得理会了。

也就是这个缘故,当温氏提出将病鸡充当好鸡卖时,他最多就是感到心里没底气,可当温氏坚持时,他也就顺势闭嘴了。

结果呢?以次充好不就是跟短斤缺两差不多吗?怎么就严重到这个地步了?

朱父见他那神情,就知道他压根就没反省,偏偏这个事儿,得自己想通了才好,旁人说再多也没用。无奈之下,朱父只得再度强调:“你要还拿我当你爹看,就听我的!”

大郎张了张嘴,可到底还是没出声,只颓废的抱着脑袋蹲在了地上。

说到底,这年头还是父母说了算,有道理没道理都一样,反正爹娘都开了口,当儿女的甭管心里是怎么想的,乖乖听话就成。真要是闹开了,没人会指责父母做得不对,只会将所有的责任归咎到儿女身上。

不孝的罪名,朱大郎夫妻俩是绝对承担不起的。

最终,这家还是分了。

朱大伯见弟弟一脸的颓废,很是不忍心:“你跟我去老屋吃个饭吧,正好也要跟娘说说这事儿。弟妹啊,今个儿晚饭也不用等了,我回头跟他喝两杯。”又让他媳妇留下帮忙,朱大伯拉着朱父很快就离开了。

其实也没什么好帮忙的,眼下主要也就是跟里长那头支会一声,从今往后一家就变成五家了,六郎还未娶妻暂时就不分。更确切的是,因为朱父朱母并不离开老屋,实际上的操作是大郎、二郎、三郎、五郎先后离开老屋,搬出去单过。还有就是,田契地契也是要过户的,这个比较麻烦,还需要过户的契税钱,看今个儿这光景肯定是来不及的,得明个儿一早再去。

别的,像钱粮之类的,刚才说话间也就分好了。几人搭把手,就将粮食从原本的粮仓里搬到了各人的屋子里,剩下的自然就是朱父朱母以及四郎他们几个的了。

“那锅碗瓢盆呢?还有桌椅板凳,说好了是给我们长房的,你们不准用!”温氏见大郎跟摊软泥似的抱着头蹲地上,半点儿用处都派不上,顿时气结,“粮食给我们搬到屋里啊!你们撂在外面是啥意思?”

搬粮食的是二郎和三郎,他们先将分给自己那房的粮食搬到了屋里,又去帮别人搬,三郎顺手拿了五郎的那份,二郎就想帮大郎搬。结果,这不是还有个挑事精宁氏吗?一见这情况,忙制止了二郎,硬是将他拽到一边,不叫他白给大房出力气。

“搬啥搬?你是没长手还是没长脚?又不是瘫了不会动弹了,凭啥使唤我们给你帮忙啊?”宁氏拧着脖子跟温氏叫板,“要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是吧?你自个儿搬啊!怎么的,还指望我伺候你?我呸!”

温氏气得跳脚,偏宁氏转头就使唤上了别人:“你们干愣着做啥啊?农忙是结束了,不得伺候地里的冬麦啊?还有菜园子啥啥的,刚才不都分了?各自照管去啊,时候还早呢,不行就跑一趟里正家里,把户籍给立了啊!”

二郎本来是想劝媳妇别搞事的,可听了这话,他也觉得挺有道理的,索性唤上三郎和五郎,准备先去里正家。

宁氏见他们终于肯挪步了,又追在后头嚷嚷:“记着啊!今个儿先把户籍的事情给办了,明个儿去把地契田契给过户了!还有啊,盖房子要买石料、青砖、瓦片啥啥的,你们要一起去订啊!买多了能便宜一些,趁着农闲大家伙儿都有空,赶紧往家里拉啊!”

已经走出一小段路的二郎冲着她摆了摆手,表示听到了,其他几个也跟着点头摆手,不一会儿就走远了。

温氏:……

她是长嫂啊!!她才是长嫂啊!!

然而,事情已成定局,就算她气死了也没用。温氏又拿眼去瞧王香芹,她觉得经过了这么一遭,王香芹总该认清楚宁氏的真面目了吧?没见宁氏压根就不把王香芹放在眼里吗?

可王香芹一脸屁不疼的模样。

眼下是分家了,可对于王香芹来说,她又不搬家,那不就是以前咋过往后还咋过?至于宁氏说的那席话,听着好像是有些越俎代庖了,可宁氏使唤的是二郎、三郎和五郎,跟她又有什么关系?

王香芹瞧着没啥事儿了,转身又去了隔壁猪舍忙她的那摊事儿去了。

温氏气了个倒仰,偏大郎眼下一副万事不理的模样,她没的法子,只能亲自上阵,先将粮食一袋袋的提回屋子,还打算去灶屋拿锅碗瓢盆时,就感觉腹部一阵抽疼,赶紧又去床上躺着了。哪知,她才躺下没一会儿,朱母就抱着个襁褓过来了,也没说什么,就将怀里的襁褓放到了她的床头,转身就离开了。

“娘!你这是啥意思?分家了,这孩子就不是你孙女了?”温氏惊了,她是养过孩子的,当然知道养孩子有多累,尤其她小闺女满打满算也就半个月大,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本来,她是盘算着赶紧养好身子骨,再将养鸡场办起来,可要是让她亲自带孩子,那她还有什么精力折腾养鸡场呢?

朱母这会儿已经走到了门口,听了她这话,才扭过头,一脸冷冰冰的道:“你不是口口声声说我是个后娘吗?有意见你就去族里告我,我还就不信了,我一个当奶奶的不亲自养孙女还是个错了。”

温氏面色煞白。

按说,乡下地头因为家家户户活儿都不少,像这种刚出生的孩子,多半都是由长辈帮着带的。可这事儿是惯例,却不是道理。说白了,祖辈愿意帮你带孩子是你的福气,可真的不愿意带,你又能怎样呢?更别提,眼下都分家了啊!

憋了一肚子话不知道该从哪里说,温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朱母离开她这屋,还好这会儿襁褓里的小婴儿正在睡觉,哪怕临时被换了地方,她也没醒来。然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长久的,不到半个时辰,小婴儿就哭开了,温氏是带过孩子的,自然看出来这是饿了,可她先前忙着杀鸡,根本就没下奶,只能高声唤大郎进来看着孩子,她勉强撑着起身去了灶屋。

灶屋里,牛氏正在收拾东西,她把温氏要的锅碗瓢盆统统放到了几个大竹筐子里,又将用剩下的油盐酱醋也一并归拢了给温氏。还有一些剩下不多的米面蔬菜,全都一股脑的装了起来。及至看到温氏过来,她插着腰道:“拿去!都给你!趁早拿回你屋里去,别搁在这儿碍事儿!”

“咋的,我还不能用灶屋了?”温氏火大了,这才刚分家了,弟媳们一个两个的都翻天了,牛氏原先看着就是一副小家子气的模样,见天的只会跟在宁氏屁股后头,表姐长表姐短的。温氏还以为她是个好拿捏的,哪知这人还真不愧是宁氏的表妹,姐俩一个样儿。

“那你用吧!”牛氏扬着脑袋出了灶屋,把一摊子狼藉留给了温氏。

温氏忍着气将需要用的东西找出来,勉强熬了一锅粥,打算凑合凑合,就当今个儿的晚饭了。哪知,她熬的米粥太稠了,小婴儿根本吃不下。偏她上次带猪毛时,是全程喂母乳的,差不多喂到了七八个月,才给断的奶。实在是搞不定小女儿,她又跑去问朱母,这才闹明白之前朱母喂的都是米汤,又重新生火熬米汤,费了半天劲儿才喂饱了女儿后,转眼间,小女儿拉了。

等她好不容易寻了尿布给女儿换上,又让大郎去井边打水给孩子洗尿布,刚晾晒好了,那头女儿又尿了。大郎见媳妇没养好身子又累上了,颇有些不忍,只得低着头向朱母求救。

朱母抱着胳膊看着他:“知道带孩子有多累了吧?早先你一甩手全给我,我欠你的?这不是你闺女?你心疼媳妇就自己上啊!喂奶不成,搓块尿布也不成?嫌丢人?”

撂下这话,朱母也出门了,大郎问她去做什么,她连头都没回,只没好气的怼道:“你那个好媳妇要了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我不得上长房借点儿去?回头你煮饭给我吃啊!”

大郎:……

分家第一天,大郎和温氏就感受到了如同寒冬腊月般的冰冷。

结果,似乎是想让他们原本已经够糟心的日子过得再糟心一点,到了傍晚时分,宁氏又搞事了。

她没去借锅碗瓢盆,可晚饭肯定还是要吃的,所以她就在院坝上支起了她的烧烤摊儿,又去长房买了只大肥鸡,还去菜园子里弄了些方便烤的素菜,给王香芹表演了个古代版的露天烧烤。

彼时,朱母已经借了锅碗瓢盆来,也煮了一大锅粥,宁氏舔着脸凑上去跟她讨粥喝,作为回报给了她一大把的肉串子。而牛氏也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大块的豆干,切吧切吧,混着切成块的土豆、莴笋、玉米段、胡萝卜块,来了个大杂烩,又盛了一大碗跟宁氏换肉串,还跑去跟朱母换粥喝。

本来田氏是被排除在外的,她自己厨艺不成,前头秋收忙活时,哪怕不用下地,家里的活儿也干了不少,身子骨很是有些不舒坦,因此也没跑出去跟人借东西。她寻思了一会儿,主动找上了宁氏,说她手头上还有些细棉布,回头帮灶台做身新衣服,让宁氏包几天伙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