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1 / 2)

第122章

不知道是因为高度或者角度, 还是单纯的就是运气不好,反正那一块金砖凭空消失后又出现在了杨冬燕面前,没等她抓住, 就一下子砸到了地上。

金砖没事儿,地砖遭殃了。

杨冬燕目瞪口呆看着呈蜘蛛网状的地砖, 久久不曾言语。

再说刘二太太,她也懵了好一会儿, 这才结结巴巴的开口:“我觉得吧,老太太您说的对, 咱们可以先拿名家字画来试一试。”

杨冬燕:……

老娘送你一个大白眼!

横竖今个儿的机会已经用完了, 杨冬燕毫不留恋的就离开了, 还十分庆幸王妃不在场,不然王妃该怀疑她俩是打算拆家了。

事实上,就算王妃不在场……

这里是祠堂啊!

祠堂这个地方不比其他地儿, 但凡有个风吹草动,下人们是必定会报上去的。兴许搁在别家不至于如此,但放在永平王府里,起码在之前的十年之中, 祠堂的地位是超然的。

反正, 王妃最后还是知道了,忍着吐血的冲动,她安排世子妃帮着善后, 同时在心中打好了腹稿, 准备这几天找王爷谈谈, 让庶出三房分出的事情。

且不提男女之间对于庶出的看法差距很大,单说这个利益问题好了,永平郡王刘谏是属于既得利益者, 作为家中长子,甭管是老王爷在世时还是离世后,他在府中的地位都是超然的。

他起初是世子殿下,跟二老爷年岁差得倒不是很多,但二老爷打小就拜名师走科举一途,跟他是毫无冲突可言的。

几个庶出的弟妹,妹妹们迟早是要嫁人的,再说他平常忙碌得很,跟庶妹们压根就不熟,即便逢年过节见面了,庶妹们对于他这个长兄也是很尊敬的。哪怕是庶弟好了,庶出的三老爷刘诚年岁比他小了十来岁,性子也偏木讷,从来都不争不抢的,自然也就产生不了任何矛盾。

也因此,哪怕十年前父母皆已亡故,王爷也没想过要让庶出三弟分出去。再一个,他也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毕竟他也是有庶子的,倘若父母一过世就将庶弟赶出去,那将来他儿子岂不是也会有样学样?

出于这些考虑,这些年来,永平王府倒也算是平和。

直到年前认干娘的事情出来后……

要怎么说呢?认干娘的其实只有王爷刘谏和二老爷刘诰这两人,庶出三房是不算在其中的,哪怕是孙子辈的过来拜见老太太,也是几个嫡孙。

长房这边是世子刘修和他的两个嫡出弟弟,二房则是刘仁和刘侾兄弟俩。再算上大房二房的两对夫妻,其他人皆不知道内情,得到的消息与外人无异。

怪力乱神这种事儿,本来就不方便透露出去。

往好的说,人家信了杨冬燕所说的三魂六魄散了的事儿,可万一有人不信呢?借尸还魂这种传言,那可是自古就有的。

再说了,自家人是因为尊敬才愿意相信,可抛开这层滤镜不提,外人凭什么信你?

比较尴尬的是,在王爷王妃等人看来,庶出的三房就是彻头彻尾的外人。

而三房却也是没想到王爷会糊涂到这份上,竟是认了一个乡下老太太当干娘。

王府对外宣称杨冬燕是曾经伺候过他们府上老太君的贴身丫鬟,只是后来年岁大了,杨老太君就将卖身契还给了她,允许她回去嫁人。

再然后,两边就失去了消息,直到杨冬燕的大孙子魏承嗣高中举人,来南陵郡赶考时,才重新又联系上了。

当然,很多事情真要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不少问题的。旁的不说,当初在杨老太君跟前伺候的人又不是全都走了,有很多一直待在府上的。就算多半都已经不再伺候人了,她们的儿孙却还是继续伺候着小主子们。

好在,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毕竟家生子是不可能跟主子们对着干的。哪怕真有人问起来,只要说时间太久了不记得了,或者说当初老王爷过世后,的确放了不少签了卖身契的人出去,倒也能糊弄过去。

只是糊弄外人容易,想要瞒过自家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

三房夫妻俩一听就觉得不太对,哪怕一切属实好了,这些年来伺候过杨老太君的人有多少?就算顾念旧情,拉拔一把,或者偶尔走动一番都可以,至于直接认作干娘吗?

就是槽点满满,只是外人不好插手此事,最多也就是在背后吐槽几句。身为王府中人,三房夫妻俩暗地里不知道嘀咕了多少次,总觉得王爷和二老爷是被人忽悠了,也曾经隐晦得提醒过几次,但都不曾被采纳。

在王爷和二老爷看来,这就是他们的亲娘!认作是干娘都感觉太委屈老太太,自然不会将这些话放在心上。

可说句老实话,在撇开他们隐瞒下来的关键信息后,再看整件事情……

这就他娘的很离谱啊!

就在王妃盘算着如何顺理成章的将庶出三房赶出去之时,三房那头也在考虑如何直言进谏。

本来倒是不着急的,可谁让刘二太太力邀杨冬燕在府上小住呢?这还不算,杨冬燕还将猪崽给唤来了,祖孙俩就这样住下了?

杨冬燕本就是拿这里当自家的,事实上永平王府不光是她家,还是她跟老王爷一手打下的基业。然而,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她却是忒不要脸面了,在府上耀武扬威的,见天的摆主子谱。

猪崽倒是还好,到了永平王府后,一副乡下人进城的模样,动辄惊呼连连。

可有个问题,她一贯都是听她奶的话,她奶只带着她见了王爷王妃、二老爷二太太,并五个嫡出哥儿。

府上旁的人,对于杨冬燕而言,那就是没必要费神记住的。但这副做派被三房夫妻俩看在眼里,却别提有多恼火了。

甭管怎么样,他们都是永平王府的正经主子,一个来王府打秋风的乡下老太太,凭什么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开头几天倒也还好,直到刘二太太着手安排猪崽的相亲宴时,刘三太太终于按耐不住了。

早先刘二老爷曾开玩笑地拿刘侾说事儿,但这真的仅仅是一个玩笑罢了。永平王府的嫡子,就算不是长房也不是嫡长子,那也没可能娶个平民姑娘的。假如过个二三十年,窝头能升到高官时,那兴许还勉强凑合,但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成的。

但永平王府又不是只有自家孩子!

就拿刘二太太来说,她出身自书香门第的孟家,又因为孟家上百年都不曾分家,各房亲眷众多。有几房是出了高官的,儿女亲事自是好说一些。但也有空有学问却不擅官场诸事的,哪怕顺利的通过科举入仕了,往往也是一直待在清水衙门不曾升官的。

像后者,儿女亲事就不那么好说了。

闺女还成,外人不图别的,就冲着孟家的门风,也会上门提亲。毕竟,娶一门贤妻对儿孙好处多多,相对的也就不会介意孟家的清贫了。

可反过来,谁又舍得自家金娇玉贵的闺女送去孟家吃苦呢?更糟心的还是孟家的家规,他们不娶庶女。

本来嘛,就算高门大户心疼闺女,但庶女又无妨的,舍掉个庶女能联姻这么一家子,倒也划算得很。可孟家男丁不娶庶女,无疑更是提高了他们家男丁娶妻的标准。

当然,最终肯定还是娶得上媳妇的,但孟家儿媳妇们普遍都是小门小户的。还不能是普通百姓的,孟家要求儿媳妇们都识字,不求饱读诗书,但求明事理。

本朝这才建立了多少年?高门大户也就罢了,寻常的蓬门小户,男娃儿们都不一定能送去私塾念书,还送女孩子们去读书?你怕不是在做梦!

在一些门当户对的人家看来,孟家这是生生的把自个儿给作死的。不过,这到底是人家的家事,再说孟家的家风是真的好,男子不纳妾,无子也是选择过继,更不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污秽事儿,日子过得虽清贫,却也清净。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家的家规虽然略显奇葩了点儿,可人家是光明正大的摆在明面上的,你不乐意完全可以不结亲,谁逼你来着?

刘二太太是孟氏女,她当然不觉得自个儿的娘家有什么不对的。咳咳,她自己的亲闺女是舍不得嫁去孟家吃苦受罪的,再说了,孟氏女嫁到永平王府是高嫁,可反过来,外人还不得认为她闺女有什么隐疾?

但若是换成猪崽的话,刘二太太就觉得挺好。

孟家之于其他世家大族当然是属于清贫的,但他们真的不至于吃不上饭!所谓的清贫,指的是嫁到孟家后,基本上就跟奢华无度的生活告别了,但孟家还是有底蕴的,每季裁新衣、每顿四菜一汤等等,这些是绝对没问题的。

把想法跟杨冬燕一说,在得到了允许后,刘二太太就开始操办起来了。

长房那头直接不用想了,还有几个父兄官途敞亮的也排除,剩下几个空有学问却不适合官场的却是可以留中,再打听一下本人的才学,父母兄嫂弟妹等等……<b

r />

杨冬燕瞅着刘二太太这般干劲十足,深以为她要是出生在市井,绝对是街知巷闻的大媒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