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2、第 42 章(1 / 2)

知青下乡是这几年一项重要的政策,双河公社已经陆续接收了好几批知青。

都是城里来的学生,自然不能委屈了他们,所以这几批知青都被公社分到了相对还比较富裕的生产队。

今年暑假分来的这一批公社实在是安排不下了,只能分给山前大队。

大队长薛满仓提前在公社开了会,知道这一批分到他们大队的一共是十个人,四名女同志,六名男同志。

薛满仓犯了难,把队里的人召集到大队部的院子里开会,大家共同商量怎么安置这些知青。

小队长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提议像别的生产大队一样,把知青分散安排在社员家里居住。

苏安生和几个小队长则认为应该像红旗大队一样,单独给他们建一个知青点。

下面有人议论纷纷,“我娘家那个生产队知青就是住在社员家里的,听说他们可娇气了,嫌弃咱农村脏,在社员家里吃饭挑剔得很。嫌弃碗筷不干净,嫌弃他们一家人吃饭不讲卫生,就是喝汤的时候弄出点动静,她们就甩脸子,可难伺候了。”

立刻就有人跟着义愤填膺起来,“这些城里来的学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咱们还没嫌弃他们呢,他们倒先看不起咱农民,凭啥咱们要供着他们呀!”

有的人听说知青分到社员家里住,公社会补贴一些口粮,立刻就动了心思。

“你们也别说的那么难听,城里的孩子刚到咱们乡下不适应,大家都忍一忍,慢慢来就好了。”

苏家是坚决反对让知青住到家里的,他家现在还偷着做买卖呢。

唐秋英高声对着刚才的人喊道:“二嫂子,你们家只有六口人,四口还是孩子,家里地方大,能接待知青,咱们生产队像你们家这样的有几家?要不把这十个人都安排到你家?”

二嫂子脸上有些挂不住,“安生媳妇,看你说的,我家就只有一间厢房还空着,哪里能安排下那么多人呢!”

苏安生也跟着继续说道:

“满仓叔,看国家的政策,这几年下乡的知青只会越来越多。咱们队里才多少户人家,更何况好多社员家里本来住房就紧张,哪能安排的下这么多知青。”

薛满仓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盖房子就要花钱,他哪舍得呀。现在会场上闹哄哄地吵成一片他只觉得头疼。

为了他以后的工作好做,薛满仓赶紧表态,“那行,咱们大队就找一块地方,盖几间房子,当做知青点吧!同意的,大家就举手表决一下。”

很快,会场上稀稀拉拉就有人开始举手,很快就过了大半。“那好,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趁着现在地里的活还不多,咱们各队都抽些人手把房子盖起来。”

苏青梨凑到她爸的耳边提醒道:“爸爸,咱们生产队盖房子,能不能多盖几间当做学校呀!”

苏青梨已经七周岁了,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公社的小学停课了,秦局长就提议让她住到市里去,先在市里上学。

苏安生和唐秋英有些心动,苏青梨却不愿意。虽然干爸干妈对她一直挺好,但是她还是觉得呆在自己家里自在。

更何况,穿越以前,她可是大学生了,现在重新读小学,她根本就没兴趣。

她相信就算不在学校上课,临近高考的时候,她突击一下,考个大学也是没问题的。

可是她不上学可以,哥哥和小树他们却不行,还有村里的其他孩子,不读书,一辈子就只能窝在这个小山村里。

苏安生一愣,“建学校?梨宝你是不是想去上学了,你干妈不是说……”

“爸爸,我可以去市里跟着干妈上学,可是哥哥和小树、苗丫和石头、木头他们怎么办?我看舅舅他们那个生产队就有自己的小学,我们生产队为什么不能自己建小学呢?”

苏安生下意识地开口问道:“那老师去哪里找呢?”

话一说出口,苏安生就后悔了,这事他们都没法子,梨宝又怎么会知道,这不是难为孩子吗?

可是他没想到,苏青梨早就有想法了,“就让那些下乡的知青来当老师呀!他们都是高中生,教我们这些小学生还不容易吗?”

苏安生听了闺女的话,眼前一亮,是啊,他怎么没想到呀,这还真是个好办法。

听到大队长正在和大家讨论盖房子的事情,苏安生赶紧把这事提了出来。

薛满仓一听就不乐意,“安生,你怎么想到建学校的事情了。咱们公社不是

有小学校吗,公社的胡书记说了,暑假之后就恢复正常的教学了。”

“满仓叔,公社的小学离着咱们生产队太远了,夏天的时候还好,可是天气一冷,路上结了冰,孩子们来回就不方便,再加上公社的小学里也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带干粮,连一口热乎的都吃不上,太遭罪,咱们大队好多人家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

这倒是真事,他们大队在公社小学读书的孩子也只有十几个,大部分的孩子还是留在家里帮着做农活,可是薛满仓并不在意。

“咱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学有什么用,你没看到那城里的高中生都要下乡来种田吗!有那个时间,孩子还不如在队里跟着参加劳动,好歹能挣几个工分。”

薛满仓的想法不得不说是队里许多人的想法,他们也觉得读书没有太多的用处,还不如挣公分要紧。

苏安生苦口婆心地劝道:“满仓叔,孩子们多读些书还是好的,国家前几年还办扫盲班呢,总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当睁眼瞎呀!”

“安生哥,谁家想让孩子读书就送公社的学校去呗!不想上学的,你就是在咱队里办了学校,他们也不一定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