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其他类型>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 24. 024 三更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 024 三更合一(2 / 2)

宋书玉知道他是好心,但他明显没领会杨书记的真实意图。杨书记要是真有心怪罪他们,要打压他们这些做小买卖的,哪会说这么多啊。

“宋叔,您放心吧,杨书记不会为难我的,说不定啊,这还是咱们的机会。宋叔,您跟我说说杨书记的为人,来历背景吧,免得我明天去见了杨书记不小心说错话。”

宋建国有些头痛:“你这孩子真是太倔了,杨书记……”

……

宋书玉不但询问了杨书记,还问了公社其他几名主要的干部的情况。

宋建国本来是去提醒宋书玉收敛点的,最后变成了给她科普公社干部的情况和关系去了,走的时候他不放心地叮嘱了一番,让宋书玉别去公社,别往枪口上撞。

宋书玉见他实在是担心,很想跟他说明实情,但转念一想,要是知道了,自己明天提条件的时候宋建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晚上一家子吃饭时,宋书玉说了自己的计划:“妈,奶奶,我打算明天去公社摆摊。”

刘桂芝纳闷地看着她:“不是说不在咱们公社摆摊的吗?你咋改主意了?”

宋书玉笑盈盈地说:“以前不是想瞒着队里的人吗?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也没隐瞒的必要了,在哪里摆摊都一样,咱们公社还近一些。”

这话挺有道理的,刘桂芝不再反对。

第二天,宋书玉和谢铮一大早就去了公社。

挑选摊位地址的时候,宋书玉特别选在了公社办公室的斜对面。

谢铮不知道昨天宋建国来的事,觉得有些奇怪:“书玉,咱们要不换个地方?这里虽然人流量比较大,但毕竟在政府楼房对面。”

“没事,哪里都一样,就这里吧。”宋书玉手脚麻利地把东西摆上。

谢铮拗不过她,只好开始摆东西,但心里升起一种很怪异的感觉,总觉得从昨天突然说要到公社摆摊开始,书玉的反应就有些奇怪,但到底哪里奇怪,他又说不上来。

在红旗公社的生意更火爆了,因为整个公社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们的事迹了,不用他们吆喝都一堆人围了上来。

杨书记刚在办公室里坐下就发现对面马路上围了一群人,本以为一会儿就散了。哪晓得一个小时后,人不但没散,而且越来越多,挤得水泄不通的,异常热闹。

他叫来前两年来的小干事:“小梁,外面是什么情况?”

小梁刚去凑过热闹,因此知道得很清楚:“红云大队那个宋书玉在那摆地摊卖衣服呢,我刚才去买了一件背心,质量还真不错,只要15,不要票。”

杨书记眯了眯眼,招了一下手:“把你买的背心给我看看。”

小梁立即去隔壁办公室将背心拿了过来。

杨书记展开一瞧,针脚细密,没有线头,缝得很好,再摸布料,跟供销社的也不差,不要票还便宜毛钱,难怪卖得这么好呢。

将背心递给小梁,杨书记的目光穿过窗户,落到街对面,这姑娘有点意思,昨天他找了宋建国,今天她就跑到公社门口来摆摊。

杨书记放下笔,背着手出了门。

小梁见状,连忙跟上来:“杨书记,您也要买背心吗?我去帮您排队吧。”

杨书记摆手,饶有兴致地说:“不用,我去看看热闹。”

他说是去看热闹还真是去看热闹了,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杨书记根本挤不进去,只能耐心地站在外围,观察周围买东西人。

排了二十多分钟,杨书记总算是被挤到了最里面一层。

他站在一个阿婆后面,不动声色地观察对面的两个年轻人。

两人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非常年轻,但眼睛亮晶晶的,嘴角挂着笑,这么多人,语气也没丝毫的不耐烦,一一给顾客报价,算账,找钱,忙得满头大汗。

在他们身上,杨书记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拼劲,干劲。

杨书记侧了侧身,站到侧面,把位置让给后面想买东西的人,自己就在一旁看着。

这一站就是大半个小时,围着的人才逐渐减少。

嗓子都喊破了的宋书玉总算有喘口气的功夫了。

她拿着水杯猛灌了两口水,又招待了一个客人,找完钱后,目光总算落到了旁边的杨书记身上:“这位同志,想买背心还是衣服?”

杨书记蹲下身,目光落到裤子上:“那件棕色的裤子怎么卖?”

宋书玉笑着说:“这是灯绒芯的裤子,比较厚实保暖,价格要稍微贵一点,我们都卖6块一条的,您要是诚心要,那就55吧。”

杨书记点点头,又指着另一件蓝色的外套说:“这件呢?”

宋书玉又给他报了价格。

他点点头,又问下一件。

一连问了七八件,也瞧不出他喜欢哪一种。

宋书玉看出来了,他恐怕不是真心来买衣服的,正好又有两名客人过来,宋书玉便笑眯眯地说:“您再看看,有什么喜欢的再叫我。”

说完就去招呼新的客人去了。

等客人买了东西走后,宋书玉又笑着问:“同志,有看中的吗?”

杨书记指了指公社大门:“宋书玉同志,过去坐坐?”

宋书玉马上明白了他的身份,连忙笑道:“您就是杨书记吧,失礼失礼,还请见谅。”

正好现在人不是很多,她跟谢铮交代了两句,将摊子交给他就跟杨书记去了公社的书记办公室。

对于杨书记,宋书玉没什么记忆。上辈子改革开放后,她就进城打工了,后来衣锦还乡,公社的书记已经换了人,对这位杨书记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宋建国。

宋建国对他评价很不错,说杨书记是个很耿直很为社员着想的人。当年他在公社做主任的时候,县里让每个公社上报当年的交粮数量,不少公社为了挣表现,都往多了报,但杨书记不这样,他每次都认真下乡考察,根据当年的情况报。

搞得他们红旗公社有好几年都是排在倒数,没少挨批。有些公社干部对此也不满,劝他别那么死脑筋,别的公社都往多了报,他也多报点,不说抢前几名获得表扬吧,至少弄个中不溜,也不至于回回都挨批。

但他硬是不答应,还说县里要批评,让他去就是。

所以虽然他在上头不是特别讨喜,但公社的社员和干部还是挺喜欢他的。

宋书玉觉得宋建国滤镜太深了,说杨书记为社员着想她信,但要说杨书记特别耿直,她可不信。

“小宋,喊了半天,喝点茶润润嗓子。”杨书记亲自给宋书玉泡了一杯热茶。

宋书玉受宠若惊,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谢谢杨书记。”

杨书记含笑点头,坐到办公桌后面,双手交叉放在桌子,含笑打量着宋书玉:“你这小同志挺能干的嘛。我听说你们队的刺绣小队就是你一手成立的?”

宋书玉谦虚地表示:“运气好而已,正好赶上刺绣厂有这个需求。而且这事也全靠队里和社员们支持,不然光凭我一个人成不了。”

“小宋你实在是太谦虚了。刺绣小队忙吗?”杨书记感兴趣地问道。

这种给她表现的机会,宋书玉当然不能错过。

她详细地介绍了刺绣小队的业绩:“从过完年到现在,已经交了次货,总共收到325元的加工费,平均每个人分到2437元。目前,她们在忙第四批货,下个月初应该就能交货了。”

听完这个数字,杨书记兴趣更浓了:“你们的订单挺稳定的嘛,社员们增收也很好,只是这事惠及的社员太少了。小宋同志,有没有想过扩大规模?”

宋书玉苦笑:“杨书记,刺绣厂都只有一百多人,他们每年的订单数量也是有限的,能分给咱们做的更少了。目前的订单,刺绣小队完全处理得过来,若是订单持续增加,忙不过来了,那势必得再招一批人,但招几个十几个人就顶天了。而且刺绣小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大部分社员都不适合做这个。”

刺绣是门技术活,有比较高的门槛要求。

杨书记得承认,宋书玉说的是实话。

他点点头:“你说得对,刺绣厂规模再怎么扩大也有限。我看你们这做衣服的买卖挺不错的,有没有想过在大队成立个什么缝纫小队,惠及更多的社员?”

看吧,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宋书玉等的就是他提这个。

“杨书记说的这个我们也考虑过,但这个布料来源是个问题。我这点布料都是东拼西凑来的,马上就要用完了。连我这一台缝纫机都不够,哪有办法惠及更多的人啊。”宋书玉一个劲儿地诉苦,然后期盼地望着杨书记,“要是公社能帮咱们解决这个难题就好了。”

她这点小伎俩很明显了。

杨书记怎么会看不出来。

他有些哭笑不得,指着宋书玉说:“建国多耿直老实的一个人,怎么有你这么个滑头的侄女。你要个五十匹布,公社还能想想办法,再多的是没有了。”

他虽说是个公社书记,但管的也就这一亩分地。他的话到了县城就不好使了。

即便是公社的棉纺厂,那也是国营厂子,上面有计划委员会管着,生产销售都有规定的,也不是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的。

宋书玉点头表示理解:“杨书记,我倒有个解决原材料的办法,就是实施起来恐怕阻力不小。”

“哦,什么办法,说来听听?”杨书记意外地看着她。

宋书玉说:“咱们自己种棉花,自己织布,建成纺织生产一条龙,这样可以惠及更多的社员。”

目前因为化工业不发达,所以化工类的布料在国内还比较少,比如这一时期很受欢迎的“的确良”就是化工纤维。

但这种布料在城市都供不应求,更别提乡下了。

农村和广大偏远地区,乃至城市,用得最多的还是棉布。

这种情况要到八十年代后,石化工业大力发展才能慢慢改善。

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棉花的种植面积一直受限,上面的规定也是首先要保证粮食的生产。

宋书玉这个提议简直是跟现行的政策对着干,太大胆了。

杨书记诧异地看着她:“小宋,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宋书玉笑了笑说:“杨书记,您听我说完嘛,我又没说不生产粮食,但咱们可以鼓励社员额外种植棉花嘛,房前屋后,边边角角都可以种,如果种得好了,完成了上面定的任务,多余的棉花也可以卖给我们,我们可以每斤多出五分钱。到时候这笔钱每个大队平均分配给干活的社员们,以调动社员的积极性。”

他们公社之所以有棉纺厂,就是因为本地也出产棉花。

棉纺厂的棉花收购价格在五毛到七毛之间,成色好,又白又干的价格就高,那种颜色发黄,又或是里面混了叶子杂草之类的,收购价格就会偏低。

现在刚起步,资金少,宋书玉也不打算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太大,所以全公社,五个大队多生产一点棉花暂时就够用了。

至于明年,到时候公社社员们体会到了好处,不用她说,一个个也会多种植棉花。

杨书记认真思量了一番,她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过织布染色的机器你们大队有吗?”杨书记问了个最关键的问题。

宋书玉笑着说:“现在是没有,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杨书记看她这副笃定的样子,笑道:“看来小宋你是有备而来啊,如果你能解决掉这个问题,我可以答应你。”

宋书玉说:“杨书记,我可以全力一试,但买机器肯定是要花钱的,这笔钱公社和大队恐怕都不会给我们出吧?”

杨书记笑呵呵地看着她:“我以为你早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宋书玉实话实说:“其实还没有,但我准备自己凑这笔钱。这可是我们红云大队服装厂初期最大一笔支出,杨书记,我出这么大笔钱,又跑上跑下的,这牺牲未免太大了点吧。”

“小宋,这事要成了,你就是服装厂的厂长。”杨书记直接道。

宋书玉点头:“那肯定,这个厂子初期离了我肯定转不了,除了我没人当得了这个厂长。但还不够,杨书记,您今天也看到了,我不掺和这事,偶尔出来摆个地摊,收入也肯定比这个厂长的工资高不少,责任还小很多。您说我冒这么大风险图什么啊?”

杨书记想跟她讲为人民服务,为集体,但对上宋书玉黑白分明的眼珠子,他说不出来。

活到他这把年纪,信念肯定是坚定的,但他也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信念。更何况这事确实是需要宋书玉真金白银地付出。

叹了口气,杨书记道:“小宋,你有什么要求就直说吧。”

宋书玉也不跟他打马虎眼了:“杨书记,我要服装厂51的股份,余下的49的股份归队里所有。”

那这不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杨书记皱眉:“小宋,没有这样的规矩,那你们这社队企业算谁的?”

“当然算我们大队的,公社的,但我个人保留决策权而已。杨书记,规矩都是人定的,从来都不一成不变的。”宋书玉微笑道。

杨书记真的被宋书玉这一出又一出给搞得有点疲惫,他语重心长地说:“小宋,就不能换个条件吗?你是担心厂子稳定下来,你的地位不保?你放心,我向你承诺,除非哪天你不想干了,不然没人可以动你这个厂长的位置。”

宋书玉笑了笑:“杨书记,不是我不相信您,但你和宋书记都五十多岁了,又能干多久呢?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后的事谁说得清楚。我出这么大的力气,将全部的身家都压到服装厂上,甚至还要借债,我可不想有天被人摘了桃子,还请杨书记理解。如果这个条件,公社不能答应,那这事就当我没提。”

宋书玉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清楚她的劣势。

她没有根基,现在宋建国和杨书记看起来是可靠,但他们迟早要退休的,过几年新换来的人会怎么做谁知道呢?

服装厂没建起来还好,若是形成了规模,这么大一块饼,谁不想捏在自己手里。

她的性别,她的年龄,很容易遭人质疑,也容易被人当成软柿子捏。

她既然打算留在家乡,好好干一番事业,那就不会一开始给自己埋下那么大的隐患。

否则,她宁愿再等几年,改革开放后环境更好一些再创业,现在就小打小闹,攒点本钱。

杨书记看出她的坚决,有些头痛,摁了摁额头:“这么大的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公社开会后,我再给你答复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