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8. 018 领证(2 / 2)

齐春丽这也能答应。

要知道,在乡下办酒比领证更受大家的承认,在乡亲们的观念里,办了酒那才叫结婚,没办的都不算。就算家里再穷,结婚也是一辈子的大事,至少也要请一两桌亲朋好友来做个见证。

可赵家硬是什么都没张罗,大门上连个喜字都没贴。

这婚结得太憋屈了,就这样齐春丽也能忍。

宋书玉真是服了她。

但没想到更绝的还在后头。

第二天上工后,宋书玉发现齐春丽也跟在队伍里。

才几天不见,她瘦了一大圈,颧骨都凸出来了。

大家都不待见她,连陶碧都不跟她一起,她就一个人拿着锄头远远地坠在队伍的最后面。

桂花婶子不知从哪儿听来的瓜,跟一队的几个妇女八卦:“葛慧玲可做得真绝,竟然让齐春丽回娘家要粮食。说她去年挣的工分都在娘家,现在吃赵家的,得自己带粮。”

这下大妈婶子们都受不了了:“谁家娶媳妇,一毛钱彩礼都没花,还让媳妇带口粮的?这葛慧玲可说得出口,简直丢咱们红云大队的人。”

“我说她怎么愿意他们家文军做上门女婿,估计是嫌文军去年没挣工分,想将他也一块儿赶出去,免得在家里吃白食吧。”

“文军去年是没在队里干活挣工分,可他当兵那些年的津贴都寄回了家啊。而且宋书记照顾文军,还让队里给他送了两百斤口粮。他也不是一点口粮都没有的啊。他们两口子这么对文军,文军是她亲生的吗?”

“当然是亲生的,她生的时候请的我婆婆过去帮忙接的生,假不了。”

……

婶子们越说越离谱。

最后还是桂花婶子凭借一己之力,将话题又绕了回来:“还有个事,你们肯定不知道。赵文军,齐春丽,还有虎子兄弟住一间屋。”

婶子们瞠目结舌,哪有新媳妇进门跟侄子住一间屋的,赵家怎么想的啊?太荒唐了吧。

“你胡说的吧,齐春丽能答应?”有婶子不信。

桂花婶子笃定的说:“这事千真万确。赵家总共就四间睡觉的屋子,葛慧玲两口子睡一间屋,老大两口子带着女儿睡一间屋,老三两口子睡一间屋,听说陶碧又有了,赵文军和两个侄子睡一间屋。这齐春丽去了,不跟他们睡一间屋,那睡哪里?赵家本来是想让赵文军入赘,压根儿就没准备他结婚的房子。”

确实分不出房子。

但虎子兄弟俩虽说只有几岁害不懂事,但跟新进门的婶娘睡一间屋也不妥啊。

这时候大家都有些同情齐春丽了,放着公社的房子不住,国家粮不吃,非得进赵家门受这等委屈,图什么啊?

宋书玉也听得目瞪口呆。

赵家人真是有一次刷新了她的认知。

她上辈子倒是没遇到这种事。葛慧玲虽然有时候阴阳怪气,经常在赵文军面前挑拨是非。

但因为赵文军是入赘到她家的,她干活厉害,拿的工分高,又不跟赵家人在一个锅里吃饭,葛慧玲也只能偶尔尖酸刻薄两句,拿她没法。

但齐春丽就不一样了。

齐春丽先是抛弃赵文军,后来又死皮赖脸要嫁给对方,把两家人的名声都搞臭。而且她现在跟家里闹翻了,没有娘家撑腰做主,离了赵家,她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葛慧玲他们还不使劲儿地磋磨她。

不过依宋书玉对齐春丽的了解,她并不是能吃苦,能忍耐的性格,能忍这一时之气,但不可能一直忍着,迟早会爆发。

到时候不知道她跟葛慧玲谁棋高一着。但赵文军夹在中间,肯定不好受。

宋书玉这一上午都听八卦去了。

桂花婶子生在乡下真是屈才了,要是生在香江,肯定是个好狗仔。这大队里几乎就没有她不知道的事,甚至连附近几个大队的事她也知道不少,讲起八卦来一套一套的,甚至不少人物都是串联的。

搞得中午下工回去时,好些个婶子还意犹未尽,连说下午继续。

这段时间的任务都是翻地。

直到元宵节后,地还没挖完。

正月十六号这天,宋书玉请了一天假,因为她去刺绣厂交货。本来谢铮想跟她一块儿去买自行车的,但鲁斌那边让他去拉粮,便只能等下次了。

宋书玉将绣品包好,怕压坏了,绣品都特意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然后捆绑在自行车的后座。接着她又提了一袋子约莫三四斤的炒花生,绑在箱子上方,这才出发。

到了刺绣厂门口,宋书玉先在门卫室停了一下,提着炒花生敲开了门:“叔,我又来了,好久不见,你看起来比上回精神多了。”

老大爷就喜欢听好话,他抖了抖双臂,笑呵呵地说:“这不是天气变暖和了吗?我减了一件毛衣,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难怪呢,叔,我就看叔瘦了不少嘛。叔,这是我奶奶炒的花生,她的炒花生那可咱们村的一绝,焦而不糊,可好吃了,听说你偶尔喜欢喝点小酒,带来给您下酒的。”宋书玉将袋子递了上去。

老大爷有点不好意思:“这……小宋,这哪成,叔哪能每次都要你的东西,你拿回去。”

他也是要脸的好吧,一两毛钱的烟偶尔收一次就算了。这花生米好几毛一斤,这么一袋子,少说也得一两块钱。老这么占人家小姑娘便宜,他可做不出来。

宋书玉推了回去:“叔,这是自己家种的,不要钱。再说了,我都带来了,还得带回去多麻烦。这样吧,这次你收了,下次我不送了,这总成了吧?”

“你这小嘴巴真是会说,我说不你。但咱们说好了啊,这是最后一次。”老大爷这才松了口。

宋书玉一口应下:“好嘞,叔,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我去找王主任了,咱们回头再聊。”

老大爷点头,笑眯眯地目送她进了厂里。

王主任有点事在忙,半个小时后,他才急匆匆地赶来,笑呵呵地说:“小宋,你们可真快啊,这还不到半个月呢。绣品都带来了吧,我看看。”

宋书玉把箱子打开:“王主任,都在这里,请您验收。”

王主任掏出一副放大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人年纪大了,眼神不大好。”

宋书玉能说什么,她只能笑道:“还是王主任您想得周到。”

王主任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绣品,每一幅都要花几分钟,确认没问题后,他才小心地将绣品包好,放到桌子上,继续检查下一副。

检查到一半,王主任突然停了下来,指着那副蝶吻百花的刺绣说:“小宋,你看看,这只蝴蝶两边的翅膀图案绣得不一样。”

宋书玉凑过去盯着他指着的地方仔细看了一会儿,还真是。

她懊恼地说:“王主任,对不起,这都是咱们的疏忽,这副刺绣我带回去重新返工。”

王主任没多说,继续往下检查。

好在剩下的刺绣都没什么问题。

28幅刺绣,只有一幅出了点小问题。

王主任还算满意,但他提醒宋书玉:“小宋啊,这个质量你们要把关严一些,这要是每次都检查出问题,我这可不好交差啊,也不放心将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

“王主任说得是,这次是我们的错,回去我一定好好监督绣娘们,让她们下次注意点,绝不再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宋书玉认真的道歉。

她年纪小,道歉又这么真诚,王主任不好再说什么,算了一下工钱,给了她一张条子:“你拿着这个去会计结账吧。然后来一趟仓库,我把下一批绣品的材料给你。”

“好,谢谢王主任。”宋书玉拿着单子去二楼的会计那儿领了钱,然后来到仓库,王主任他们还在收拾。

刺绣厂的仓库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堆积着各种宋书玉或认识或从未见过的布料、丝线,颜色更是五花八门,花花绿绿的,什么都有。

仓库是重地,宋书玉也不好进去,就站在门口等着。

王主任带着两个工人在拿材料。她这次来之前没打招呼,所以王主任也还没准好材料。

两个工人一边收拾一边将一些用不上的碎布塞进了一个大蛇皮袋里,然后拉到最西边的角落地放着。

宋书玉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就见角落地堆了六个那么大的袋子,全部塞得胀鼓鼓的,最上面还露出一截翠绿的布料。

发财了,宋书玉眼睛发亮,指着袋子问:“王主任,这些布你们都不要了吗?”

王主任看了一眼她手指的方向:“那些都是剪裁剩下来的碎布,没什么用。”

刺绣厂的碎片不少,有些复杂的刺绣要用好几种布料,也有可能,本来准备好的布料不满意,只能换一种,先前采购的就只能闲置了。

好在他们刺绣厂是创汇单位,给国家挣外汇的,计划委员会对他们非常优待,需要的原材料批得都比较多。

这些报废的布,五六尺长能做一身衣服的基本上都被厂里的职工分了。还有些更小的,零零碎碎的布,做不了一件衣服,厂里的人瞧不上,就塞进袋子,丢在仓库里,多了再清理。

他们看不上,宋书玉瞧得上啊。

她笑眯眯地说:“王主任,能不能将这些碎布便宜点卖给我?咱们乡下人可以用来做鞋底。”

布鞋的鞋底就是用旧衣服裁剪整齐,糊上一层层的面糊,多沾几层,然后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干后根据脚的大小剪下来,蒙上一层白布,再用麻线细细密密地纳一圈。

布鞋的鞋底就做好了。

这些东西堆在仓库也没什么用,王主任说:“都是些碎布,你要拿就拿去吧,不用钱。”

那怎么行,这些她可是全要的。而且不花钱,一次两次还行,但你不能回回问人要,那样显得她太过贪婪了,很败好感。

所以宋书玉坚决不肯答应:“王主任,这些布料虽然不像完整的那么值钱,但也到底是布,这钱必须得给。这样吧,一袋五块钱卖给我怎么样?”

“小宋,你怎么这么固执。行吧,你看着给。”王主任无所谓。

宋书玉连忙还没捂热的钱掏了三十块出来,递了过去:“王主任,谢谢,这六个袋子都是碎布吧,我都要了。”

王主任震惊地看着她:“这么多,小宋你能搬得动吗?而且你们做鞋底需要这么多碎布吗?”

当然用不着,而且这样好的布拿来做鞋底也太浪费了。

宋书玉不好意思地说:“家里亲戚多,人也多,我爸这边,我妈那边,还有一些村子里关系比较好叔伯婶子的。而且咱们乡下人费鞋子,反正便宜,我都带回去了,今年穿不完,还可以明年穿,也不会浪费。”

这会儿的人都生得多,王主任家里就有七八个兄弟姐妹,要把父母两边的堂的表的兄弟姐妹一块儿算上,那得好几十个,更别提关系远一些的亲戚。

因此王主任没多想,笑着说:“小宋,你可真会过日子。”

将整理好的材料和清单递给宋书玉,核对无误后,他让两个工人帮宋书玉将这六袋碎布都给搬了出去。

宋书玉买布料的时候豪爽痛快,可站在厂子门口,她就发愁了。这么多布料,她怎么弄回去啊?

老大爷见她站在几个蛇皮袋中间发愁,过来问清楚了怎么回事,顿时乐了:“这个好办。小宋,你等等,我给你借一辆三轮车,你用车子拉回去。不过这么多东西,红云公社还有二十多里地,小宋,你能行吗?要不分两趟拉吧。”

分两趟又得多花一天的时间,宋书玉摆手:“没问题的,谢谢叔。我的自行车先放你们厂子里啊,明儿来还三轮车的时候骑走。”

“行,我给你看着。”老大爷答应,还特意将她的车子推到车棚下面上了锁。

宋书玉从一个袋子里翻出了几条细碎的长布条系在一块儿,弄成绳子的模样,先把几个袋子都拴好,然后抱上三轮车,整齐地码上去,最后再用绳子捆绑一圈,以防颠簸的时候袋子掉落。

弄好后,宋书玉跟大老爷挥了挥手,用力蹬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地出了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