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节(1 / 1)

连萧从简都辨别不出,皇帝究竟是功力太深,还是别有计算。不过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皇帝应该没那个胆量毒死他,至少目前没有。萧从简举箸没有迟疑,夹起了鸡肉尝了尝。野味特有的紧致肉质和烤出的肉汁在多种香料调和下,味道既特别又浓郁。萧从简真心实意地赞叹一声,皇帝没有夸张太过。这烤肉确实称得上极品了。李谕立刻大笑起来,他干脆提起酒壶,从席上下来坐到萧从简对面,与萧从简共用一案。宫人都吃了一惊,不知道是该收拾皇帝的餐具重新布置还是从皇帝手上接过酒壶。李谕摆摆手,只让他们退下。他亲自为萧从简斟酒。萧从简双手接过酒盏,向皇帝致谢:“臣谢陛下赐酒。”他虽然高傲,但不会忘了礼仪。李谕的笑容淡了些,温柔道:“丞相,朕是从心底里相信丞相……”他喝了两杯酒,这会儿离醉还远得很,但仿佛被酒开了嗓子,说起话来容易多了。萧从简饶有兴趣地看着皇帝。若皇帝是想用不断不断的示好来放松他的警惕,确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才有趣,这才是值得他辅佐的人。他现在只好奇,皇帝到底会在暗中忍耐多久?从现在看来,至少要五年,十年可能差不多够。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至少今日一顿酒是够的,萧从简还不必太急忙去想全身而退之道。他抬手,提起酒壶,也为皇帝斟酒,皇帝与他相视而笑。李谕根本猜不透萧从简在想什么。不过这挺公平的。因为萧从简绝对也猜不到李谕在想什么,他千算万算,就是算不出李谕想上他。李谕抿了一口酒,心道,要是萧从简这时候知道他想上他,肯定能把桌子掀了。没错!他现在就是要不断不断地麻痹萧从简,让萧从简放松警惕,慢慢把友谊升华成基情。这必然是个长期过程,搞不好真要花个三五年。但是萧从简这样的人值得,完全值得!看到萧从简为他斟酒,李谕只觉得腰间一软,差点瘫下来,只能尴尬地对萧从简笑笑。萧从简回了个清淡的微笑。李谕觉得今天晚上他会一直在脑内回放这个微笑了。结果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就一起倒在了床上。李谕搂着萧从简的腰,一路摸下去,萧从简竟然没有阻止,只笑说:“陛下长久未宠幸后宫,臣早就看出来不对了……”李谕只觉得浑身热气直冒,内心那团火已经抑不住了,他只管吻着萧从简的脖子喃喃问:“那你知不知道……”那似有似无的摩擦已经足够叫他觉得舒服了……李谕噗嗤一声笑,突然醒了过来。殿中静悄悄的,宽大的龙床被帷幔罩着,上面只躺着李谕一个人。萧从简早就走了。李谕叹了口气,叫了值夜的宫人倒茶喝,消消心头火气。第二天一早,李谕正没精打采地洗漱,赵十五就进来通报说兵部侍郎有急事要禀。李谕立刻让人进来了。原来昨日午后京中大火,虽然离皇城甚远,对皇宫没有威胁,但在繁华地段,所涉及人口颇多,损失惨重。李谕听得直皱眉,他问:“是哪里烧了?怎么烧的?现在火情如何?周围人都撤离了么?”他一顿,侍郎正要回答,他又问:“丞相知道了吗?”侍郎忙道:“丞相已经知道了,正在调度。大火是从庆福坊烧起来的,与邻近的永平坊烧得最厉害,灵慧寺怕是全烧了。”李谕一听灵慧寺,立刻“啊”了一声,他想到了无寂。无寂刚入京时候曾在灵慧寺寄居了一段时间,后来李谕让他去了皇宫附近的大兴寺,也算逃过一劫。第33章虬岭的游猎活动当日即刻停止。皇帝与丞相要处理京中失火的事情。秋季少雨,本就是火灾易发的季节。庆福坊和永平坊一带向来热闹,遇上节日集市,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本就有诸多隐患。前日的大火是从一家酒坊烧起来的,因店中存酒多,猛然就成了大火,周围又正好是许多老旧屋子,当天傍晚又起了风,于是烧得一发不可收拾。灵慧寺被整个烧成了废墟,周围一片损失惨重。不幸中的万幸是火灾发生时候正是白天,人员疏散还算及时,伤亡没有扩大。只是一夜过去,两个大坊一大半地方被烧得一片焦黑狼藉,地面上一眼望过去,废墟中都是被烧得不成样子的碎砖瓦,只能看出从前的依稀轮廓。许多人坐在路边,一言不发,呆如木鸡,已经吓傻了;那些哭天抢地的至少还像是活人。灵慧寺的僧人有几个受了伤,正躺在医馆附近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用药。无寂一早就从大兴寺赶来。他身上没有钱财,一路上化了些食物,走到庆福坊附近时候就分给了灾民。找到灵慧寺众人时候,他已经一身尘土了。无寂那个淡州的师叔在灵慧寺中是维那,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这会儿在凉棚下休息,叫小和尚打了干净水来洗手净面,正准备吃饭,没有太遭罪。见到无寂,师叔招呼他坐下说话。无寂问师叔灵慧寺众人近日在哪里安顿,师叔道:“云涯寺和奉源寺可以暂住。灾民已经陆陆续续往这两个地方去了,奉源寺虽然走过去远点,不过地方大,铺得开,这次得收不少灾民。”他又惋惜了几句寺中的佛像,佛经和法器。火势太急,寺中众人只来得及拿走一些小物件。至于殿中宏伟的佛像,是无论如何也救不出来了。“这下可真是无树亦无台,什么都没了。”师叔无奈地打趣了一声。旁边有人凑过来议论了几句,又不加掩饰羡慕无寂,说他运气好,去了大兴寺,什么都不缺,还能和宫里的贵人来往。师叔便向无寂道:“我们出去转转,外面等救济的灾民真是可怜。”他嫌弃棚子中灵慧寺的僧人进进出出,与无寂说话不方便。无寂与他在路边走了走,一边拿些水和食物分给些老弱病残。师叔便问起他在大兴寺和宫中的事情。无寂为人慎重,只简单回答了大兴寺的状况,没有说当今圣上的私隐。虽然皇帝在他面前并没有做过什么不可见人的事情,但他不由就存了为尊者讳的心思,只觉得一个字都不当议论。幸好师叔并未追问,他只是探问无寂将来的打算。无寂不语。师叔见他沉默不语,笑道:“你还年轻,倒也不用着急。我原想着你若能在灵慧寺有一席之地就很好,没想到如今这情形……你有了圣上恩宠,不愁将来。”一个和尚,明明是方外之人,却满口将来,前程,若叫真正清高之士听了不免可笑。无寂只是默默看着路边的灾民,道:“有一件事,我正想问问师叔。”师叔等他发问。无寂欲言又止,他知道此事重大,一说出口必然会叫师叔失望至极。他张了张口,才道:“师叔,要不要来大兴寺住段时日?”师叔微笑道:“不必了,奉源寺就够好了。大兴寺不比寻常寺院,你今日也早些回去吧。”无寂应了是。临走时候,师叔送了送,对他自嘲道:“我们日日诵法,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念了千万遍,口中终日说空,终究离悟到还差得远哪。”无寂知道师叔误会了他,以为他是不屑于谈论俗事。这种误会和说出实情比起来,还不算难过,无寂向师叔行了礼,先回大兴寺了。次日无寂向大兴寺主持说明了情况,就留在永平坊帮助灵慧寺众人和灾民。京中各路救济很快也到了。这次火灾在京中近几年算较严重的,皇帝一听到灾情都无心狩猎,立刻从猎场摆驾回宫,显然是极其重视。一听说皇帝回京,路边有些老人跪地向皇宫方向连连磕头。皇帝一回京,皇亲与朝臣自然也跟随一同回京。李谕这时候心情一点都不好。春花秋月的时候,还能体会一番这个年代的风情,一旦遇上事情,李谕就会忍不住想如果。如果有电子通讯设备,灾情的传达不过是一个电话的事情。如果有现代交通工具,如果有现代救火设备,至少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坏消息勾起了李谕的思乡病。从猎场回到宫中的一路上,身边人都看出皇帝的不悦,都小心翼翼,不敢在这时候出什么漏子。皇帝这般重视,下面人不敢懈怠,一日十八遍地往庆福坊和永平坊跑,终于把受灾的详细人数都清点出来,房屋毁坏和财物损失都算了出来。见皇帝为火灾忧心,连猎都不打了。宫中对救灾也颇是热心。皇后与贤妃,德妃,都捐助了钱财。看到宫中如此,宗亲和诰命夫人都纷纷解囊。京中灾民正在焦急等着安置时候,一批等着皇帝召见的外官也很焦急。本来皇帝秋猎时候心情正好,指望一切都顺顺当当。没想到一场大火把皇帝的好心情都烧没了。淡州刺史何君达就在其中,他之前好不容易先拜见了丞相,探了探丞相的口风,就等着面圣了,却因为皇帝突然回京,被召见的日子不得不推后。何君达无奈只能跟着返回京中,在京中别馆又等了三日,才等到皇帝召见。皇帝在东华宫偏殿中召见了何君达。李谕可以指天发誓,他对何君达从未有过什么偏见。在淡州时候何君达对他是很冷淡,不过也在情理之中,好歹并没有过分之举。何君达却一脸凝重,天气并不热,他行礼时候脸色却很红,不知道是在憋气还是真的压力很大。李谕这段时日下来,知道自己在大臣面前是演,这些大臣在皇帝面前未必不演。至少何君达现在表现得是十分诚惶诚恐。第34章皇帝按例先问了问何君达的治郡情况。淡州虽贫瘠,但论土地面积,却是大郡。这样的大郡,何君达在任五年,淡州没有饥荒,没有一次骚乱,上报朝廷处决的死囚人数不多。这个政绩已经足够说一声治郡有方了。毕竟淡州那地方自古多山匪,何君达在的这几年没出过乱子,还是有点手腕的。李谕本就没有为难何君达的打算,萧从简之前已经表明了态度,说明年开春准备将何君达调回京中。李谕不会在最后卡住何君达。这一套例行问话何君达应对得体,没有太过自吹自擂,但该表的功都说了。李谕又与他闲话两句,问到了何君达熟悉的一个人。“朕离开淡州时候带走的韩望宗,刺史还记得吗?”何君达只觉得牙齿都酸了一下。他怎么会忘记韩望宗。皇帝那时候还是汝阳王,刚被改封到淡州,和刺史府需要一个联络人,他就把韩望宗踢去伺候这位在京中惹了事的大爷。何君达当时想着若是这位大爷在淡州还不安分,惹出事来,他牺牲一个韩望宗一点也不心疼,甚至还可以说是正好甩掉个麻烦。却没想到一年后,大爷成了皇帝,连韩望宗都跟着鸡犬升天了。何君达知道韩望宗现在官阶并不高,但常在宫中出入,常伴皇帝左右,算得上是天子近臣。比他这样的大臣,更讨天子欢心。何君达再不会说韩望宗的不是,但要他吹捧一个他从前看不起的小子,他的脸还拉不下来。只道韩望宗能入了皇帝的法眼,是韩望宗的运气。李谕已经知道韩望宗与何君达不睦的原委。韩望宗进京后不久,已经将这事情原委都告诉了李谕。原来韩望宗的父亲与何君达早年曾有同窗之谊,两人交好。后来韩望宗父亲早逝,韩望宗求学之后投奔何君达,受了何君达提携,在他手下做录事,本是一桩好事。因此韩望宗与何家颇为亲密。机缘之下,韩望宗与何君达的一个侄女相识。这个侄女丧夫,住回娘家,因父亲已经亡故,因此来投奔大伯。两人相识之后,不知道怎么就有了首尾。韩望宗本以为他很得何君达器重,若是求娶何君达的侄女,应该是十分有把握的事。没想到他一提亲,何君达立刻暴怒,连夜将侄女送回老家,请家中老人看管。韩望宗也从此在何君达那里备受冷落。李谕知道了韩望宗的这一段事情之后,曾有过为他做媒的想法要他一句话,这就是天子赐婚,何君达再看不上韩望宗,都不会违抗。但他想了想就作罢了。一来这太套路,二来时过境迁,他不知道韩望宗和何家之间有多大的心结,对那位何夫人是不是还一如当初。若是勉强为了“不负皇恩”,只怕不是结亲而是结怨了。不过今日见了何君达,李谕又想起来这一茬了。他纯粹是八卦心起来了。“朕听说刺史有位孀居的侄女,是位出名的才女,不知道现在可曾再嫁?”何君达早在心将韩望宗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但脸上的笑意还是掩饰不住。他心里骂是真的,想笑也是真的。毕竟若是有皇帝指婚,还是十分光彩的,足够填补他那点对韩望宗的不满。他声音殷勤了些:“小侄仍住在老家祖宅中,并未再婚嫁。区区民妇,何劳陛下关怀。”李谕也不忙着就将这件事情定下来,只道:“听说她擅长茶道和书画,京中女眷都热衷于此。刺史之后回京,不妨将她带来京中长住。这样的才情,埋没在家乡老宅中,不免可惜。”何君达终于觉得浑身畅快。他接连从丞相和皇帝那里得到保障,调回京中之事已经是十拿九稳。只要这件事情能成,不要说他要嫁一个侄女给韩望宗,就算要他嫁一个女儿给韩望宗,他也没话说了。从东华宫中退出来,何君达越想越畅快。本来他就是嫌韩望宗贫寒,如今这一切都不成问题。李谕还没想到那么快。他还没那么专制,而且他希望这件事至少看上去委婉一些,浪漫一些。而不完全是冷冰冰的政治联姻。萧从简过来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就同丞相分享了这个八卦。萧从简还不知道何君达和韩望宗之间还有这样一层关系,或者说萧从简在这之前根本没有太注意到韩望宗这个人。他只知道这个人是皇帝从淡州带来的,平时在皇帝身边做些文书工作,因为皇帝现在尚未亲理政务,因此并不引人注目。听了皇帝的话,萧从简道:“恐怕何刺史回去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下次进京,就是办婚礼了。”李谕道:“朕倒没想到那么急。打算找个机会让两人先见一见,若仍是彼此有意,这事情就算成了。”萧从简不禁笑了起来。皇帝有时候仿佛忘记了自己就是天子的样子,确实叫他好笑。他开始怀疑皇帝是不是在故意捉弄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