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重生之君臣> 第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节(1 / 1)

他的答案在顾缜的意料之中,但听他亲口回避不言,顾缜不免仍是有些失落,潦草地回道:“是吗。”却听谢九渊又开了口:“但,微臣以为,兴许,它也是个好运的兆头。”“哦?”顾缜笑了笑,“那就借爱卿吉言了。”谢九渊自称了“臣”,顾缜也不再含糊语气,自如地转换了语气。不等谢九渊回话,顾缜指着床尾不远处的那张贵妃榻,嘱咐道:“既是随君伴驾,夜间也不得擅离,以后就委屈探花郎睡在榻上,要警醒着点,可不能着了火都不晓得。”“是。”谢九渊应了声,忍不住拱手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万望陛下解惑。”“你是想问,朕为何要封你为金吾卫?”顾缜挑着眉问。谢九渊看向顾缜,承认道:“是。”顾缜又低头去拨那颗夜明珠,反问:“探花郎,今天下如何?”谢九渊斟酌着回答:“天下初定。”顾缜点头:“初定?说得好。那么,朝堂如何?”略一犹豫,谢九渊咬牙道:“天子年少,悍臣满朝。”“好!”顾缜轻掴手掌赞叹,又问:“经年后,若文相专权、朝臣结党,朕如何自处?”谢九渊叩首:“圣上是一国之君,是万民之主。”顾缜笑道:“爱卿这是表起忠心来了?”谢九渊回视顾缜的眼神清正疏朗,严正地说:“忠君为民是臣子的本分,微臣出仕为官,不为权势,为的是当一个直臣,为陛下尽忠,为万民尽责。”“直臣?”顾缜咀嚼着这两个字,谢九渊前世虽沾了文党,所作所为却全然是为国为民,称为直臣毫不为过。顾缜摇摇头,叹息道:“谢九渊,你可以做一个直臣该做的事,却做不成直臣。如今,朕只能让你背个宠臣的名声,以后,恐怕,朕还要你背个权臣的名声。”他话音刚落,谢九渊就想明白了顾缜究竟在说什么,也明白了顾缜没有回答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他倾身一拜,对睡榻上的启元帝如起誓般郑重应道:“臣,定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缜笑出了声。“如此”,顾缜看向谢九渊,“爱卿。后人史书上,你我的名字,是注定要写在一块儿了。”他眉目如画,被夜明珠的柔光映照得仙人一般,这话又说得似有说不出的宿命缠绵之意,谢九渊本就热爱美好事物,见此情景,心神一荡,一时竟不知该怎么接话。顾缜一抬手,将夜明珠朝他扔去,谢九渊敏捷地伸手接住,听顾缜说:“睡吧爱卿。明日有热闹可以瞧。”谢九渊不解地问:“热闹?”顾缜神秘的说:“有老和尚,还有小野狼。”谢九渊暗自琢磨,只应了声,起身想为顾缜放下床帐,却被顾缜阻止了:“别放床帐。我不想,又做噩梦。”他侧躺着,身体在被子里缩起来,又浑然不见了帝王气势,回到了这场谈话刚开始时,那个像是在委屈的寻常少年模样。谢九渊不禁又把尊卑忘到了脑后,问:“我把榻往这边移一段,让你一眼能看到,会不会好一点?”“嗯。”顾缜的脑袋轻轻点了点。于是谢九渊解了剑,移了榻,还细心地用布帕遮暗了夜明珠的光,才和衣躺下。这一个晚上,谢九渊被顾缜两副面貌闹得晕头转向,偏偏不论哪副样子,都能晃了他的眼,都能牵着他的鼻子走,惯来风流潇洒的谢九渊哪里经历过这等不知如何招架的困境,再加上那个无法解释的玉牌印,着实是心累,毕竟也不是真格的侍卫,压根没守夜那根弦,没多久就睡了过去。待谢九渊呼吸匀停,顾缜才又睁开眼,借着并不明亮的光线,凝望榻上的谢九渊。九郎……作者有话要说:天哪今晚零点前要写满三万!啊啊啊啊啊啊!第6章 婆娘与世子听说岫云寺的长老,借着了凡大师的法事,拉拢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秃驴,不知想搞什么事。听说户部尚书今天有本要奏,这管家婆这次不知道要喷谁。听说马族又派人进京哭穷了。听说啊……谢探花昨晚上,是在东暖阁里头守的夜。官员们早起上朝,在奉天殿门口打照面,三三两两聊起来,呼出的白气都是八卦的味道。顾缜进了殿,大家拜迎过,便开始议事。最先站出来的,是户部尚书秦俭。秦俭:“陛下,臣有事起奏。”启元三年这个时候,朝堂还没有后来文谨礼独揽大权时期那么压抑,虽然大事上几乎都以文谨礼马首是瞻,但很多人严格说起来并不是文党,朝堂还是颇有活力,甚至有心思八卦和编排外号。最出名的外号,是“婆娘”。“婆娘”中的“娘”,指的是周御史。周御史天生一张晚|娘脸,长得像个专爱找茬的后妈,干的也是没事找茬的差使,御史风闻言事,听了什么都能参一本,参错了也没责任,已经很惹人厌了,更不要说周御史还是文谨礼的“打手”,就更惹人厌。所以一帮大臣私底下喊他“周晚|娘”,以抒发对他的鄙视。“婆娘”中的“婆”,指的是户部尚书秦俭。秦俭,勤俭,从名字就能明白这位户部尚书的特点。事实也确实如此,秦俭这个户部尚书从先帝年间,就以六亲不认、抠门节约著称,时不时在朝堂上喷天喷地,中心思想就是“你们这帮大手大脚的赔钱货”,要户部批个账比登天还难,像个死抠的管家婆,所以群臣私下就叫他管家婆。这两个人合起来,就是“婆娘”,官员们常用来互相埋汰,“你这个人怎么跟‘婆娘’似的”“你可不要跟‘婆娘’一样”,已经成了官员间约定俗成的俚语。于是秦俭一站出来,大家都绿了脸,文谨礼心里也直犯嘀咕,不知道这位尚书大人今天要喷哪一个。顾缜倒是对这位户部尚书和颜悦色的,毕竟户部尚书省的是他的银子。顾缜:“秦尚书有话请讲。”秦俭一躬身,就开始算账:“陛下,臣等清完了去年的账,又预估了今年的花销,恳请陛下下令,这个元宵还是从简过,不可大操大办。”去年腊月,本该六部一起报账对账,结果因为一直不下雪,朝中颇有非议,文相有意放任,搅得启元帝头痛,当时那个启元帝还是真正十八岁的顾缜,就因为老天爷不下雪,被文官们明里暗里处处挑刺,才当了三年的皇帝,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无故挑衅?反正他这个皇帝在不在场都也没区别,心冷之下撂了挑子,没主持年底议事,任由他们自己算去。顾缜:“这是为何?莫非去年有了亏空?”“倒也没有大亏空。”秦俭解释,对着其他五部的尚书翻旧账:“先说兵部,去年边疆大体太平,没怎么打仗,但马族前年归顺以来,连年闹饥荒,咱们接济了几次,花销比打仗还费些。兵部还修了防御,招了兵,都是花销。工部,去年花得最狠的就是工部,修了几条水道,又要研发火器,先帝九皇子的墓因礼制特殊,年中才修完,耗资也是不小。吏部、刑部和礼部半斤八两,只是花得没兵部和工部多。”“算起来,大亏空约莫是没有,可花销也不算小。所以过元宵不宜大操大办,预先省一点,方便今年开年调度。”秦俭说起今年年开春的事:“今年过了元宵就要开春闱,二月会试,四月就是殿试,陛下登基后第一次春闱,自然不能寒酸,都是银子。”这话说得没道理,哪有说去年花销有点多,就不让帝王好好过节的?更何况,元宵还是一年中君王臣子能休得最长的假,从元月初十放到元月二十,整整十日,从楚太||祖开始,就是君臣同乐的佳节。其实秦俭这番话,一是把去年的花销大头给启元帝交代一番,二是说出来有个见证,让大家都知道去年的账清完了的意思。至于提议节约过节,因为他就是这么个户部尚书,油锅里的钱都恨不得捡出来,一有风吹草动就要跳出来说节省。前两年朝堂尚在恢复,哪儿哪儿都需要用钱,说了也是白说,他尚且没怎么犯毛病,今年就渐渐跳起来了,还越蹦跶越高。殿上人都以为顾缜会训斥这个无风起浪的管家婆,乐呵呵等着瞧好戏。但顾缜比秦俭更清楚今年有多少花销。启元三年,是要打仗的。知道这个户部尚书明年要过得心如刀割,而且宫里过元宵惯例是要挂满花灯,再省也省不到哪里去,顾缜此时也就顺着他的话,应道:“那就如秦尚书所言,这个节,就简单着些过吧。”秦尚书满足地一躬身:“陛下为民节俭,乃是天下之福。”殿上众臣不知其中缘由,直感叹启元帝的好脾气,年纪轻轻养气功夫就到了如此地步,真不愧是庙里长大的。接着,承办了凡大师法事那位,祀祭司的郎中张远站出来,说岫云寺长老与几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所写了奏表,恳请圣上接受那日佛祖亲口册封的“灵|童陛下”称号,此乃大祥瑞,应在岫云寺举办封禅大典,还邀请圣上今年择吉日前往五台山祭天礼佛。看来,这位岫云寺长老,是要趁机弘扬佛法了。他说完,其他人还没怎么样,秦尚书脸都僵了,好不容易刚省了蚊子腿,眼见着又要割出去一片肉。谢九渊挑了挑眉毛,原来“老和尚”说的是这事。顾缜自然是辞让再三,朝上几位重臣那日毕竟是亲眼目睹了凡圆寂的异象,虽说那个“佛祖亲口册封”大有水分,但不论抱着什么心思,对这件事倒是不敢有异议,就算猜测这个奏表背后是顾缜授意,此时也还是跟着催促附和,于是很快就定了下来。此事议定,刚被秦尚书点过名的兵部尚书就站了出来,说马族又来求助的事,这次倒不是马族耍滑头,现在塞外冰封千里,在自然灾害面前,游牧民族总是比较被动,不仅缺衣少食,连住都成问题,确实是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恳求大楚出手相助。群臣吵嚷起来,各有各的说法,顾缜思虑再三,说明日再议。下了朝,三宝立刻禀告顾缜,说礼亲王带着九皇子世子顾岚,已经在御书房等着了。顾缜:“世子的住处准备好了吗?”“自然备好了。”三宝准备万全,立刻就对上了话,“春和殿已经洒扫一新,按照陛下说的布置了起来,保准世子喜欢。”顾缜点了点头:“那走吧,去御书房见见。”谢九渊猜测,世子就是顾缜说的“小野狼”,只是不知为何会这么称呼。这么想着,谢九渊跟在顾缜身后进了御书房,扫了顾岚第一眼就明白了。这孩子眼神,确实就像是孤狼一样。礼亲王带着顾岚给顾缜请安,顾岚不过还是个小萝卜头,举止言行没有半点孩童顽气,站是站,礼是礼,连眼神都管得住不乱看,是个难得沉得住气的小鬼。而且,他行礼行得很生涩,完全是模仿礼亲王的动作来,却学得很快,做得一丝不苟。谢九渊照顾幼弟养成了习惯,不免多观察了几眼顾岚。他看这孩子着实聪明,同时不免怀疑世子是不是被照顾不周,怎么一个王族世子连行礼都得现学,身上的衣物似乎也并不十分合身,有些大了。顾缜不知道谢九渊此时心里的猜测,虽然谢九渊的这些疑惑,他全都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顾岚,是先帝九皇子顾祺的独子,今年才十岁。登基一天的九皇子,到现在还被称为九皇子,没被追尊为王,这一方面是因为顾缜故意没做,另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九皇子登基的时候,大家都不确定先帝到底死了没有。先帝末年时候,虽然有些疯,肆意到了任性的地步,身体却硬朗得很。他不是病死的,也不是疯死的,是某天突然就从宫里失踪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先帝一失踪,嫌弃最大的就是几位夺嫡夺得热火朝天的皇子。他们为了名声,又或是怀疑此事是先帝的计策,开始都还强自忍耐,甚至连夺嫡都缓了下来,一心想把那个倒霉爹找出来再说起来。还是九皇子先砸了酒杯,直接对他的兄弟们说:“既然背了虚名,倒不如一步到位,成王败寇,我们史书上见分晓!”于是大楚朝迎来了最为动荡的两年,皇子间的斗争升级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大臣们原以为大楚就要这么给斗散了,没想到九皇子放弃了迂回的政斗,以最血腥也最直接的方式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