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都市言情>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5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50(1 / 1)

d二还给他涨政绩了,他到这里来慰问两句,这不是很正常吗常言道,“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当然,宋朝的官,特别是高官,过得都挺滋润的。且不说当官了立即有田地了,俸禄还很高像吕嘉问,其余的不说,单单是他做这开封府的第一把手,他每月有三十石月粮,其中包括十五石米、十五石麦。此外每月还有二十捆、每捆十三斤的柴禾、四十捆干草、一千五百贯的“公使钱”。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开封府府尹有二十顷职田,也就是两千亩耕地,允许开封府府尹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这两千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两千石米的进项。还有,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一百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十五秤、每秤十五斤的木炭林林总总算下来,做一年的开封府府尹,居然年薪在一万八千贯左右。再加上吕嘉问有直学士的头衔,每年有一千六百五十六贯的钱财收入,还有十匹绫、三十四匹绢、两匹罗和一百两绵的实物收入。也就是说,吕嘉问年薪是两万贯,还不另计实物。两万贯是什么概念要知道,这时候的一文钱大概是后世的两块钱那样子,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三千多万年薪吧。升官发财,在别的朝代可能是指贪污,但是在宋朝,却是实打实的。那怕是最低最低的从九品官,也有月禄米五石,俸钱八千文,外加每年绵十二两。除了俸禄以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什么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甚至,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钱,统统都是由朝廷“埋单”的。宋朝官员福利这么好,也难怪财政支出那么困难了,“冗官”这件事可不是说笑的。可是,大小官员喜欢啊,也难怪读书人被洗脑了,实在是因为做官的福利太好所以,大小官员都拼了命往上爬,因为爬到宰相这官职,年薪收入还要再升一层。想要升官,自然要抓政绩了。作为开封府府尹,除了断案要神准之外,其实更多的是抓民生工程。要知道,这开封府府尹的职责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也就是说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吕嘉问自忖,司法方面有诸多珠玉在前,他想要超越,估计是不可能的了。但正愁没政绩的时候,京华报就送到了他面前。他本来诸事繁忙,这种“小报”他怎么会看只是他的幕僚说了,在汴梁城外李家村有人出资修了一个水利工程,他也不觉得有什么新奇的。后来某一日,他偶尔看到了这“自行灌溉系统”,他就知道,自己的机会好像来了张正书也把情况猜得了七七八八,其实他并不在意给吕嘉问添政绩的,甚至若是可以,他主动把政绩送上门。如果能借此和开封府府尹搞好关系,那就是张正书赚到了。诚然,张正书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但是,在官府面前刷了脸之后,以后张正书想要做什么,都有点底气了。因为,中国人是很讲究“礼尚往来”的,张正书给了吕嘉问这么大的好处,吕嘉问在一些旁枝末节里,抬一抬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估计也是可以的。只要不太出格,比如京华报什么的,吕嘉问还是乐意充当保护伞的。自然,如果出格了,那就不怪吕嘉问明哲保身了。“这位小哥,似乎这水车、翻车,是你的杰作”吕嘉问见张正书如此不卑不亢的,倒也来了兴致,端起了官威问道。只不过,张正书并不吃他那一套,但表面上显出来的,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不错,这水车可是有名堂的,叫做自行灌溉系统,无需人力,就能提水灌溉。”张正书好似在炫耀自己的玩具一样,“我还设计了一个能用水力、风力驱动的石磨,若是必要时,还能使用畜力”其实,吕嘉问在李家村也看到了已经初具规模的三用磨坊,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问道:“你姓甚名谁,可是汴梁城人士”“我姓张,名叫正书,乃是这张家庄人,那便是我家了”张正书指了指不远处,还能看得见的建筑群。吕嘉问在京城做官那么久,又做了开封府府尹,怎么会不知道“大桶张家”。“原来是张小哥,老夫走了这么久,有些乏了,能否到你家讨杯茶水吃”吕嘉问开始主动示好了,难得有一个愿意给他仕途添砖加瓦的人,他自然是要抓住机会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姓张的小子,有着寻常人无法企及的想法。看这水车就知道了,寻常人只会顺着思维,把水车安置在汴河旁,然后从汴河提水。而张正书的思维却和寻常人不同,他只用了两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张家庄离汴河远,等把水提到灌渠,再流到张家庄的时候,不知道还能剩多少。别说能灌溉张家庄的全部土地了,就算是灌溉十分一,已经很不错了。可张正书这一神来之笔,直接解决了这个麻烦虽然有时候要借用人力踩踏翻车,可这有什么关系吕嘉问有鉴于此,觉得张正书或许真的是个农具天才,所以才兴起了爱才之心。第一百零八章:把柄上架五更,第一更“吕相公能莅临寒舍,实乃蓬荜生辉”张正书装作很高兴的样子,连声说道:“吕相公,请”张正书有些佩服这吕嘉问的嗅觉,甚至还看出来了,这吕嘉问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客。不过,在宋朝当官的,有哪几个不是政治投机客就算不是,但凡你站队了,你都会慢慢变成一样的政治投机客了。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进去的人,出来几乎没有一个是不染色的。区别只在于,良心还剩多少。什么你说你不站队那不好意思,你就是炮灰,甚至还是最不受待见的炮灰,一脚就把你踹到穷乡僻野。想回到政治中心没个十几年,你想不都不用想甚至因为站队问题,这一党不要你,那一派不要你,你就等着一生蹉跎吧除非你真的很想在地方上做官,想做点实事,不然的话,你还是要一开始就站队的。张正书不太了解吕嘉问的事迹,所以他决意使用“洞察”技能,看一看吕嘉问的生平。“确认使用洞察技能”系统的声音传来,丝毫没有感情起伏。“确认”张正书看着走在前面的吕嘉问,毫不犹豫地说道。“目标人物锁定,属性最高值低于31,可以被洞察。将消耗30点洞察值,洞察对方生平。”人物:吕嘉问,字望之状态:健康等级:0生命:5050体能:2020基本属性:力量5,敏捷3,体质2,精神30“嗯,好像除了我之外,任何人的等级都是0啊”张正书使用“洞察”技能,一共就看过两个人,一个是章衙内,一个就是这个吕嘉问了。很幸运的是,张正书之前完成了隐藏任务,直接提升了10点精神值和洞察值,要不然还真的就看不到吕嘉问的生平了。“嗯,他居然出身仕宦世家”张正书看了看吕嘉问的祖父辈,差点没亮瞎眼。确实,吕氏宗族在北宋政坛具有显赫的位置。吕龟图在宋仁宗朝为翰林学士,后来提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吕蒙正历仕真宗、仁宗两朝,三次出任宰相。吕蒙亨官至大理寺丞。吕夷简是宋仁宗朝宰相。吕嘉问的祖父辈吕公绰、吕公弼、吕公著、吕公孺等人,都是朝中要臣。张正书有点惊讶,这吕嘉问居然是以蒙荫入官的,而不是从科举里杀出来的宋朝当官,这点是最好的。只要祖上牛逼,那子孙大多都能当官。甚至,为了弥补财政漏洞,宋朝还特许“纳粟”,也就是进纳买官。凡富人向官府捐献粮食、物料、钱财以至人工,都可以按照规定入仕。当然,这种官,只是寄禄官,甚至还不算做官户。以至于升迁什么的,都和科举、蒙荫的官员相差太多。甚至这只是个荣誉头衔,跟后世的政zheng协委员是一个样的,没有实权,就是名声上好听一点。要想做到官户,还得有功,比如军功啊,捕获盗贼啊,进言文采有理啊,或者皇上特旨啊等等。不然的话,那也只是名声好听而已。像张根富,他也买了官,要不怎么叫“官人”呢可惜,他的官太小,只是文阶散官从九品的将仕郎,根本没什么特权,什么徭役啊,赋税啊都不能免,甚至连家门口的牌匾,也没有任何特权。说白了,就是名声好听一点罢了。“跟家族内的吕公弼不和,因支持王安石变法,所以窃取吕公弼的奏疏给王安石卧槽,这种事都做得出”张正书觉得,吕嘉问的政治投机,已经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地步了。不过,也不排除他本来就是倾向变法的。只是做法嘛,实在为人不齿。更何况是在道德学问才干的这时候,很自然的,吕家人知道是吕嘉问告密后,把他称为“家贼”,并在宗族里除名了。更有趣的是,吕嘉问居然还有把柄。要知道,这做开封府府尹,断案如神是应该的,但凡有冤假错案,别说升官了,甚至还可能丢官然而,吕嘉问却审错了一件案子,虽然不算是什么大案子。事情是这样的,汴梁城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然而失窃的东西不算昂贵,只是比较有价值而已。据说,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的一根金簪。金子在什么朝代,都是贵重的金属,甚至都能直接当货币的。这不得了,结果断案之后,吕嘉问认定,是一个侍女拿了,偏生哪里都找不到那根金簪。于是,吕嘉问按照刑统,因为没证据,只能关了那侍女几天。后来,那侍女不得不放出来了,因为证据不确凿。后来,金簪找到了,是在院子里的花从中,原来是那大家闺秀去赏花,不小心将金簪遗漏了。好在吕嘉问瞒得很严,没人翻案,不然的话,就算不死他也脱层皮。然而,张正书却知道,他捉到了吕嘉问的把柄。要知道,宋朝可是没有什么追诉期的说法,从京城到地方,层层司法追责机构,连皇宫里都有审刑院,不管多久的案子,发现错了,宋朝的官员就能立刻启动追责谁要是翻案翻对了,就能直接升官,还有重奖。所以经常有官员隔三差五查旧案,旧案卷都给翻烂了。“难不成是天助我也”张正书知道,自从王安石变法之后,判错案的惩罚,就更严苛了。三年徒刑,只是起步,还要在脸上“黥面”,发配到牢城营去服苦役。至于多少年那得看你判的案件,错到什么地步了。当然,也可能因为情节太轻,或者是皇帝回护,只是罢官了事。可官声呢,全都丢了。吕嘉问虽然在这事上捂得很紧,也给了好处那个侍女甚至直接获得了巨额赔偿,算是封口费了。可惜,张正书还是“一览无遗”。“吕相公啊吕相公,看来你也不是那么干净啊”张正书第一次觉得,刑罚极严的刑统,居然还有这么可爱的一面。第一百零九章:首次发声上架五更,第二更“张小哥学业如何”吕嘉问像是个慈祥可亲的长辈一样,在张家正厅坐下后,毫不客气地吃着茶,然后询问道。张正书知道他想问什么,装作受宠若惊的模样,说道:“小子尚在读县学”“哦”吕嘉问有点惊奇了,他看着张正书也不像蠢笨的样子,反倒是很机灵的,要不也不会弄成什么“自行灌溉系统”了。可他实在没想到,张正书居然还在读“县学”,在他看来,张正书就算是准备考解试,也是正常的了。张正书有点自嘲地说道:“小子无心读诗书,反倒对器械、农事、手工技艺情有独钟”吕嘉问明白了,顿时对张正书的好感下降了不少。这也是时代的风气,只要是儒士出身,对于“奇技淫巧”的事,哪怕是认可了工商的作用,但其地位还是在“末”的。也就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宋朝根本就是无可动摇的。要不是张正书能给吕嘉问带来实质上的政绩,他才不会屈尊,来询问张正书的学业。在他看来,弄这些“奇技淫巧”的,都是不学无术之人,甚至是好逸奢侈之人。在反对奢侈浪费一途上,宋朝的士大夫阶级,出奇的一致。认为“奇技淫巧”就是奢侈的一部分,大力加以批判。可偏生他们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生活中,该干嘛还是干嘛。这些士大夫的论调很奇怪,他们虽然看到了汴梁城的繁荣、消费活动的增加给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更多的契机,市场的需求也刺激了技术的革新,但是他们更在意的是,这种繁华给技术本身和社会道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但凡是士大夫,都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管哪一派都是一样的。所以,即便技术再好,只要是他们认为能祸乱社会风气的,士大夫们都不接受。这个逻辑荒谬之处在于,居然把社会风气和技术进步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很多士大夫认为全民追求享乐,肯定会危及着国家安定。于是反对“奇技淫巧”的设计和制造,就似乎成为了政治正确。这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