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其他类型>科举之福运炮灰> 第34章 清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清源(2 / 2)

顾老爹也说:“得好好准备。”

蒋氏已经开始翻东西:“幸好给你做了两身新衣裳,这次正好能用上。”

“娘,是不是得准备一些干粮?”

“是要多准备一些,出门在外不能吃的太差。”

“对,穷家富路,我也准备一些药丸子,用不上最好,备着也安心。”程老头也加入进来。

顾佳年眼看全家忙碌成一团,连忙开口:“爹,娘,只需带上衣裳和一些干粮就行,先生说了,其余东西他都会准备好的。”

“那不行。”蒋氏反对,“先生这么说,但咱们不能什么都不准备。”

顾延年说:“爹,要不我陪宝儿一块儿去吧,不然我不放心。”

顾老爹也动了心思,但一想觉得不妥当:“宝儿去参加文会,你跟着像什么样子。”

转头却说:“人没法带,银子能带一些,指不定就会用上。”

顾佳年拦也拦不住,只能任由他们去了。

但瞧着全家人忙忙碌碌,顾佳年也忍不住露出笑容来,他知道,这是因为爹娘大哥二姐和程伯伯都疼他。

天之后,顾老爹亲自将儿子交到了周夫子手中。

“周夫子,宝儿年幼,若是有什么不懂事的地方,你尽管教训。”

周夫子知道为人父母的担心,温言安慰:“佳年懂事乖巧,出门在外,老夫也会照看好他,你不必太过担心。”

“那就多谢夫子了。”顾老爹微微安心了一些。

但等目送马车远离临川县,顾老爹眼睛一酸,忍不住抹了抹眼泪。

马车上,顾佳年也忍不住探出脑袋往回看,心底很是舍不得。

一直到看不见了,他才坐了回去。

周夫子便问:“可是舍不得?”

顾佳年点了点头:“学生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人。逃难路上,我们都没分开过。”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孩子年幼,并不知道等他考科举入仕途,将来只会离家越来越远。

顾佳年却说:“先生,可我读书就是为了让爹娘高兴,光耀门楣。”

周夫子微微皱眉:“有孝心是好事,可男儿志在四方。”

“不管我去哪儿,都会带上我爹娘,还有大哥,二姐,还有程伯伯。”顾佳年开口道。

周夫子听了这话,反倒是笑了。

“孩子话。”

顾佳年坚持道:“我们一家人一定会一直在一起。”

周夫子没有再说什么,等这孩子长大,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清源县位于青城府旁,距离临川县不算太远,马车只需走上两日行程。

除了顾佳年,周夫子还带着一位车夫,一位书童。

这两人都是熟门熟路,将一路上安排的妥妥当当。

在车厢里头看书伤眼睛,周夫子不许顾佳年整日看书,顾佳年就喜欢趴在车窗口往外看,看什么都觉得惊奇。

周夫子顺着他的视线看去,马车外是一片片农田,并无新奇。

“佳年,你在看什么?”

顾佳年笑起来:“先生你看,好多农田,稻子都要成熟了,今年肯定是丰收年。”

周夫子没成想他在看这个,他说:“稻田丰收,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许多。”

他想起学生也是逃难过来的灾民,如今家中开垦了荒地。

难得顾佳年心思正,并不因为家贫而愤世嫉俗,反倒是极为乐观。

“清源县比临川繁华许多,等到了地方,你也可以随意逛逛,但别被繁华迷了眼。”周夫子心底希望学生的这份乐观能一直保留。

“是,先生。”

越是往清源县走,道路两旁的农田和民居就越多,可见繁华。

顾佳年坐在马车上,在城门口排了足足一刻钟才终于进城。

清源县的进城费就需要文钱,比临川县贵了不少,可进出的马车驴车牛车延绵不绝。

仔细一看,不难发现多是从外地而来,前来参加清源盛会的文人墨客。

等马车缓缓进了清源县城,热闹的市井扑面而来。

街道两边满是商铺,茶楼酒馆当铺作坊应有尽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络绎不绝。

顾佳年只觉得一双眼睛都不够看。

难得见他如此孩子气,周夫子并不生气,反倒是说:“等安顿好了,有的是时间慢慢看。”

顾佳年害羞的红了脸:“先生,这里好热闹。”

“清源文会一年一次,是清源县最热闹的时候。”

周夫子笑道:“这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清源文会持续时间,明天才正式开始。”

顾佳年原以为他们会住进客栈,但没想到马车绕着圈,到了一条小巷子里。

“老爷,院子已经收拾好了。”

顾佳年有些惊讶,没想到周夫子在清源县还有房产。

周夫子带着他进了屋,院子不大,只有一进,但用来落脚倒是方便,远比住客栈自在。

“佳年,你住东厢房,先去收拾休息一番,晚上随为师去参加洗尘宴。”

等到午后,周夫子果然带着他出门了。

很快便到了一个酒楼。

顾佳年还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忍不住打量了一番。

“周兄终于到了,我们可等了你好久。”

“今日你若不自罚杯,我们可饶不了你。”

里头传来热闹的声音,包厢里坐着两人,都是文人打扮。

周夫子笑着求饶:“我这马不停蹄的赶过来,都来不及歇口气,就怕让两位兄台多等。”

“来,我以茶代酒,先自罚杯。”

人显然极为熟识,一会儿便聊得热络。

周夫子惦记着小学生,很快介绍道:“这位是我新收的学生,姓顾,名佳年。”

“佳年,这两位都是老夫同窗,王秀才,刘秀才。”

“晚辈见过两位先生。”

顾佳年连忙行礼,经过一段时间教导,他现在行礼的姿势很是标准。

两位秀才倒也和气:“不必多礼。”

“这孩子瞧着便是钟灵毓秀的,很是可人。”王秀才笑着取出一个荷包,“来,收下。”

顾佳年看向周夫子,见后者点头才收下。

刘秀才也笑着给了见面礼。

人聊得热络,顾佳年便站在旁边当壁花,发现谁的茶杯空了,他就给满上。

王秀才瞧了他几眼,忍不住夸了句:“这孩子懂事,比你上次带来的强。”

周夫子眼神一闪,转头道:“你也坐下吧。”

顾佳年笑着说:“先生们聊,学生在旁边听着也受益匪浅。”

毕竟他一个孩子,也实在是插不上什么话,倒不如帮忙端茶倒水。

顾佳年并不觉得这样是献殷勤,周夫子是先生,他是学生,理应如此。

见他执意如此,并不勉强,周夫子也没坚持。

倒是刘秀才开口问:“明年便是乡试之年,周兄,你真的不打算再下场了吗?”

周夫子摇了摇头:“我都这把年纪了,何必再浪费光阴。”

“哎,我只是觉得你留在小小的临川,实在是可惜。”

周夫子笑道:“教书育人,没什么可惜的。”

说完,他忍不住自夸了一句:“我这辈子没入仕途,也许能教出个封侯拜相的弟子来。”

王秀才不懂他话中之意,只以为他自我安慰。

“倒也是,新朝初立,如今也不承认前朝的功名,我们这一大把年纪从头开始,确实也艰难。”

“新帝重视实才,与前朝末年截然不同,咱们就算去了,能不能考中也是二话。”

“清源文会看着热闹,其实整个青城府文风不旺。”

“我瞧着知府大人的意思,倒是有意振兴青城文风。”

几个人聊到这里,都忍不住感慨岁月变迁,他们岁数都大了,早些年的仕途之心也淡了。

周夫子也忍不住说了一句:“当年我们年轻力壮,偏偏兵荒马乱无处施展,如今时候好了,却又老了。”

人都是一番叹息。

王秀才是个豁达之人,笑着说道:“怎么又开始叹气了,方才你不是还说教书育人也不错,你这学生便很不错,是有长性的。”

周夫子看向学生。

顾佳年很是耐得住性子,听先生们回忆往昔,并无半点不耐。

周夫子笑着点了点头:“你们可知道,我这学生还有一个长处,他过目不忘。”

刘秀才来了兴趣:“这世上真有过目不忘之人?”

“孩儿,我们来考一考你,若你都能答上来,这个便是彩头。”

说着,还把自己身上的玉佩取下。

顾佳年作揖:“两位先生尽管考校,先生愿意教我,已是学生荣幸,无需彩头。”

周夫子抚须笑道:“佳年,不必与他们客气。”

王秀才想了想,取下手上的串珠:“那我先来。”

“正巧今日带了新出的诗集,你且读一读,背一背。”

顾佳年结果崭新的诗集,署名是青山舍人。

他翻开阅读,速度不算慢。

很快,顾佳年便合上书本。

王秀才朗声道:“第首,望春山。”

顾佳年略作思想,便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王秀才越是考问,越是心惊,暗道怪不得周夫子忍不住炫耀,这孩子确实聪明。

刘秀才打断他的话:“你别没完没了,让我问问。”

他并未带着书,便让小厮出门一趟,买了一本文集回来。

落款也是青山舍人,这应该是一位极有名的文人。

顾佳年翻开一看,果然又能直接背下来。

王刘两人啧啧称奇,若不是这两本书是新出的,临川县不可能有,他们都要怀疑周夫子故意让学生背诵,来诓骗他们了。

人说了尽兴,临走时候,王刘两人拉着周夫子叮嘱。

“你这学生了不得,可一定要带他去明日的文会。”

“说不定能替你争一个名次。”

周夫子再严肃,此刻眼底也满是笑意。

顾佳年疑惑的问:“先生,明日有什么文会?”

“等明天你就知道了。”周夫子卖了个关子。

酒足饭饱,师徒两个索性没坐车,慢慢的往回走。

殊不知他们前脚离开,后脚酒楼后门就冒出一个人,正嫉恨的盯着顾佳年的后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