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4章 094(1 / 2)

匈奴人退回固安已是次日的中午,硬是比原来的计划多耗费了六七个时辰。

期间,他们也遇到过小股齐军的骚扰和各种陷阱,但经过前面的教训,匈奴人逐渐摸清楚了齐军设陷阱的规律,都是根据地形等来设陷,比如陡峭的小山,结冰的河流等等,因势利导。

搞清楚这个规律后,匈奴人有意避开,最后半段行程顺利了许多。

事后统计,后撤这段路上,他们损兵折将高达一万多人,更令赤金难以接受的是,这些人大多死于自己人的踩踏,而非齐军的陷阱。

赤金大发雷霆,将所有将领全部削了一顿,仍不解气。

宣化一战,匈奴人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他引以为豪的二十万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快速攻破宣化,打到京城的计划也成了泡影。

而且他们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是继续战还是撤?

因为现在马上就要到春天了,万物复苏,水草丰茂,正是草原上的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好时机。春天,汉人要春耕种地,为一年的粮食忙碌,匈奴人同样也要利用这段时间为过冬做准备。

匈奴人并不多,总共也就一百多万人,而赤金带走的二十万大军全是青壮年,几乎将族中的青壮年带走了大半。若是这些人不回草原,会不会耽误春夏的放牧、牲畜繁殖等等?

若是撤,赤金又不甘心。花了几个月,牺牲了族中几万好男儿,才打到京城门口,就这么退了,岂不是功败垂成?听说京城满地黄金,连阶梯都是白玉铺成的,绫罗绸缎更是满街都是,他们一路抢来所得,都不及京城财富的十分之一。

而且一旦后撤,他们这几个月打下来的领土都要拱手让给齐人。

但若是不退,固守固安,匈奴人少,他们缺乏持续的补给。沿途的村庄城镇都被抢过了,百姓闻匈奴胆寒,能逃的都逃了,北地苦寒,也不利于耕作。没有稳定的粮草供应,十几万人驻扎在固安,也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

赤金将众将召来,询问他们的意见。

将领们分为了两派,以呼衍卫为首的匈奴将领离家数月,他们还是更喜欢草原上的生活,因此大部分都想回去。但以俞凯峰、屠锐达的叛军和少部分匈奴将领则不甘心将到手的领地拱手让人,坚持留下来,固守固安,与齐军展开拉锯战。

双方僵持不下,各都有理,赤金心里本也犹豫,商讨了半天都没有对策,只能暂且搁置,先在固安休养一阵子。

本以为还有一场恶战要打,没想到匈奴人竟这么快就撤了。

守城的将士第二天早上远眺发现匈奴人的两处营地都空了,十几万匈奴军队一夜之间就消失不见了,连忙将此事上报。

周嘉荣与几位将军商议后,并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又派出了斥候去打探。

斥候很快就回来报,在宣化以北的地方发现了匈奴人留下的踪迹,脚印一直往北蔓延。

“匈奴人应该是退回固安了。”程前说道。

闻言大家都松了口气,宣化之困总算解除了。

廖安看向周嘉荣:“殿下,那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穆恒大剌剌地说:“那还用说,当然是打到固安,攻城杀匈奴人一个片甲不留,收复失地。”

失地肯定是要收复的,但几个月的战争让大齐遭受了重创,士兵平民死亡达几十万之众。而且打这一仗总计也花了七八百万两银子,国库现在拿不出更多的银子来支持这一场战争了。

将军只管打仗,可周嘉荣身为储君,未来帝王,必须得从全局考虑出发。

“此事暂且不提,大家都辛苦了,尤其是将士们,苦战数日,身心俱疲,先让大家吃顿饱饭,休养一阵子再说。一会儿我传讯给崔将军,让他带队护送粮草到宣化。”周嘉荣决定暂时将此事推后。

穆慎道:“殿下言之有理,咱们这次守城将士损伤过半,兵力大减,即便与朝廷援军合起来也不过与匈奴军人数相当,并不占绝对优势。不宜贸然开战,还是等两军汇合之后,再协商吧。”

到了第二天,崔勇才带了五万兵马护送粮草到达宣化。

看到一车一车的粮食运进城中,宣化百姓无不欢呼,就连士兵也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总算有粮了。

将粮草入库,按照当初的约定每户送十斤粮食之后,当天又让将士们吃了一个饱,一锅锅的杂粮粥,窝窝头煮起来,宣化城中都弥漫着一股食物的清香味,大家欢喜得像过年一样。

到了傍晚,丁正初也带兵回来了。

两军总算彻底汇合,大家痛快地吃了一顿,由崔勇负责守城,其他人好好的睡了一觉。

次日,每个人都精神奕奕,神清气爽,再次聚在议事厅商量接下来的行动。

丁正初和崔勇这是第一次对战匈奴,对西北的情况和匈奴人的习性并不是特别了解,两人多听少说。

主要的争执还是在于程前和穆恒之间。穆恒坚持趁胜追击,尽快收复失地,将匈奴人赶回大漠,但程前不同意,他觉得应该固守宣化,与匈奴人对峙,打持久战,拖死他们。

匈奴人缺乏后勤补给,而且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时日一长,不说别的,光是他们那十万铁骑的粮草每日都是个大问题,战马的养护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固安方圆百里内并未比较好的草场,有匈奴人头痛的时候。

周嘉荣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后道:“两位将军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咱们暂且按兵不动,派出斥候查探匈奴人的动静,再根据其行动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他们能想到的很多问题,匈奴人就想不到吗?

如今粮草不缺,将士也不缺,他们完全可以跟匈奴人耗。

兴德帝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这天早朝期间,一封急报送到了京城。

听说是从宣化送来的,兴德帝急忙喊道:“呈上来,快……”

自从周嘉荣带兵去了宣化后,他整日都睡不好,本就不好的睡眠越发的糟糕,时常梦到匈奴攻破了京城,匈奴人打进皇城之中。

好在噩耗一直没传来。

兴德帝一直在等消息,如今大半个月了,总算有军情传回来。他忙不迭地拆开信,一行大字落入眼中:宣化守城成功,匈奴人败退固安!

“好,好,好……”兴德帝连着说了三声好,神情难掩激动。

底下的百官见了,当即明白,太子殿下肯定是打胜仗了,京城守住了,皆欢喜不已。

“恭喜陛下,太子殿下英明神武,护城有功,我大齐安矣。”

兴德帝含笑点头,继续往下看,看到歼敌五万时,更是高兴得直拍膝盖:“好,好,不愧是朕的好儿子……”

明明这封急报中周嘉荣都说了诸位将领奋战有功,但兴德帝这会儿就只看到了他的好儿子。

宣化递来的这封信,让满朝上下都洋溢在欢乐中。

下朝后,兴德帝重重奖励了穆贵妃,奖励她生出了一个好儿子,还特意去了秋水宫用膳陪穆贵妃。

穆贵妃听说儿子没事,还守住了宣化,自是高兴不已。

坤宁宫中,皇后听说了喜讯,连忙给观音像上了三柱香,太子守住了宣化,解除了危机,地位更为稳固。而她经过这几次的事,虽未曾跟秋水宫或是太子、穆家正式结盟,但也是妥妥的太子党了,太子好,她们母女才会更好!

经此一战,周嘉荣的威望上升到了一个可怖的程度。

起初,兴德帝非常高兴,但直到一日他去御花园闲逛,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小太监的议论。

“太子殿下真是文韬武略,英武不凡,有此等殿下,我们京城可高枕无忧啊!”

“可不是,前阵子好多人担心匈奴人攻进京城中,都收拾了细软,若见势不对就赶紧逃走。听说匈奴人不但爱抢劫,甚至还喜欢杀人,遇到他们,咱肯定小命不保。”

“不止你,我听说外面的达官贵人不少也收拾了东西,都打算跑路了。幸亏太子殿下坚持出战,打退了匈奴。”

“太子殿下可真是战神降临啊,不愧是护国公的孙子,一样会打仗!”

“可不是,太子殿下太厉害了,等他登基就好了……”

孙承罡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兴德帝的脸色,心里真是将这两个不懂规矩,胡言乱语的小太监给狠狠骂了一通,谁给他们的胆子,不要命了,敢非议太子殿下,甚至还说出这等大逆不道的话。

眼看兴德帝的脸色越来越阴沉,孙承罡恼火不已,不得不出声打断了假山后的两人:“非议太子殿下,带下去,杖责五十大板!”

两个小太监吓了一跳,惶恐地跪下掌嘴:“陛,陛下,孙公公,奴才错了,奴才错了,陛下饶命啊……”

“还不快拖下去!”孙承罡怒道。

侍卫立即拿了块布堵住二人的嘴,将其拖了下去,御花园重新恢复了安静,但兴德帝的心情再也静不下来。

儿子有出息,当老子自然高兴。但若是这个儿子太有出息了,老子又不够老的时候呢?

兴德帝还不到五十岁,虽然最近几个月,他的身体日益衰败,大不如前,可他是不会承认自己已经老了,时日无多的。

他是皇帝,他是万岁!他才四十多,他还能活很多年。

可若是天下人只知太子,不知皇帝呢?

兴德帝心里堵得慌,又想起了周平正曾经干过的好事。

周平正回京不过几个月,在京中根基尚浅,而且逼宫的时候太过仓促,因此失败了。可这事若是换成了老三呢?朱强、蒋钰等大臣定然是站他那边的,就连崔勇也说不好会占哪一边。

兴德帝心里升起了浓浓的危机感。

他这个儿子有些邪门,特别擅长收买人心,走到哪儿都很容易获得朝臣和百姓的拥护。

两个太监的话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怀疑的种子,连小太监都希望周嘉荣早点登基,其他人会不会亦是如此?

兴德帝越想越不安,心里越来越不舒服。

当天,他就把许中召进了宫中。

当然,兴德帝没有直接说自己心里的隐忧,而是拐着弯问:“许爱卿,太子出征到现在花了多少银子了?”

能坐上二品大员的位置,许中就不是个蠢人,太子刚打了胜仗,举国欢庆,这个时候,陛下将他单独唤入宫中,询问打仗耗费了多少银子,这就有点意思了。

许中保守地说道:“回陛下,目前用的还是殿下年前在城中募捐得来的银两,具体花了多少,由粮草官负责,臣得回去询问才知。不过如今大地回春,乃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万不可耽误了农时,依臣之见,这仗不宜再打了!”

打肯定要打,匈奴人占据了北方大片领土,不打回来,到了地下,他如何去面对列祖列宗?

兴德帝沉默少许后道:“你去一趟宣化,召太子回宫,让丁正初领军。”

“微臣接旨。”许中道。

兴德帝当即让孙承罡笔墨伺候,下了旨。

这消息晚上就传到了徐皇后的耳朵中。

如今徐皇后对自己这个枕边人真是了解得透透的,虚伪自私,年纪越大越怕死,对儿子们防范得紧。这么急着将太子召回来,不过是怕太子势大,压过他罢了。

这也不稀奇,古往今来,年老体衰日薄西山的帝王跟日益壮大的太子之间很容易发生权力的斗争,弄到父子相残的也不少。

只是嘉荣不过刚打了一个胜仗,他就如此急不可耐地将嘉荣召回来,未免太急切了。

而且这事明显是有人在挑拨皇帝跟太子之间的关系,不然怎么那么巧?那两个小太监早不议论晚不议论的,偏偏兴德帝去了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还好巧不巧地被兴德帝听到了。

徐皇后叫来余嬷嬷:“派人悄悄去查一查那两个小太监都跟什么人来往,被关在了何处。”

次日,余嬷嬷带回来了个坏消息:“娘娘,这两个太监都是打小就卖进了宫中的,平日里不见他们与谁过从甚密。而且,这两人昨日挨了五十板子,没撑下去,晚上就咽了气。”

人已经死了,线索也就断了,查都没法查起。

真是干净利索啊,徐皇后冷哼一声:“继续悄悄派人查,另外,你去找徐嬷嬷,跟她商量一下,将坤宁宫和秋水宫的下人都悄悄摸一遍,若是有可疑的,派人悄悄盯着。咱们这不能出了岔子。”

余嬷嬷接下了命令,赶紧去安排!

正月二十五这天,许中带着圣旨赶到了宣化府。

周嘉荣听说京城来了旨意,连忙带着众将领去接旨。

许中带了两道圣旨过来,一道是夸奖封赏诸位将军的。另一道是单独给周嘉荣的。

在圣旨中,兴德帝先是大力褒奖了周嘉荣一番,说什么朕深感欣慰,得子如此父复何求,最后话音一转,说很担心周嘉荣,储君乃是国之根本,不容有失,命周嘉荣速速回京,由丁正初统领大军继续对抗匈奴。

许中等周嘉荣接完了圣旨后笑盈盈地说:“殿下,咱们什么时候启程回京?”

周嘉荣将圣旨交给刘青,笑道:“不急,过几日,我还有些事要处理。”

皇帝只说了速速回京,又没规定具体的日期,周嘉荣不听,许中也没办法。

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殿下,自从您走了以后,陛下可是一直记挂着您,日思夜想,您早日回去,陛下也安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