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 057(1 / 2)

兴德二十四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先是常山王秽乱宫闱,气得陛下一病不起,紧接着又是太平了近二十年的西北再起战事。匈奴人来势汹汹,在短短数日能连破五城,逼近燕山一带。为阻止匈奴南下,兴德帝命武亲王担任主帅,抗击匈奴。

半夜,筹措的第一批军需物资便运送出了城。

次日,兴德帝又下旨,从江南、西南等地调集粮草,押送至西北。

周嘉荣所在的大理寺并不涉及这些工作,但这场战事还是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衙门里每日讨论得最多的便是这场战争,走在街上,茶楼酒肆里也不少人在议论,更有书生学子慨慷激昂陈词,历数匈奴南下侵扰北地,欠下了多少血债,引得京城百姓义愤填膺。

民间尚且如此,就更别提朝廷了。朝堂上每日的议题必有此事,甚至下朝后,兴德帝还经常留一些大臣,商讨战事,往往议事到很晚,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虽然朝廷已经做出了应对之策,大齐在补给和兵源上也远远超过匈奴人。

可匈奴人骁勇善战,更适合北地严寒的气候,而且他们抢完就跑,大齐骑兵不足,战马也不如匈奴耐力好,只能在后面追击,不见多少成效。

冬月二十六和冬月二十八这两天,匈奴又先后拿下两城,洗劫一空后离去,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古城和受难的百姓。

这个消息传回京城,全城哗然。对于这些野蛮之民,大齐这样的礼仪之邦其实是有点看不上的。可正是他们看不上的蛮夷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杀我同胞,掳我财物。

战事变成这样,担心匈奴会一路南下,打到中原地区,更多的地方沦陷,许多大臣坐不住了,上朝恳请兴德帝派护国公穆广出征,就连最反对的毛青云也噤了声,不再反对。

兴德帝在朝堂上勃然大怒,硬是压下没允,回到后宫大发雷霆,摔碎了好几个杯子,最后还是拖着没答应,而是让各地增兵支援西北。

他就不信了,大齐几千万人,几十万的将士抵挡不了匈奴区区十来万骑兵。

拖了几天,战事在腊月初四那天出现了转机。

武亲王带人守在平凉府,跟匈奴人浴血奋战三日,歼敌三千,成功阻止了匈奴南下的脚步。

这是战争发生以来的第一场大捷,平凉府也成为第一座没被匈奴攻克的城池,极大地鼓舞了大齐将士的士气。

有了这个转机,兴德帝顺理成章拒绝了群臣的提议,继续命武亲王抗击匈奴。

武亲王乘胜追击,提前布局,在临近边关的城池设下重兵驻守,誓死守城。匈奴缺少辎重补给,久攻不下,只能暂退,换下一座城池。可武亲王排兵布阵有方,早已在前面城池布好了兵力,匈奴人又碰了一鼻子灰,转而去劫掠城外的农民富户。

但北地地广人稀,乡村分散,农民又大多贫苦,这点补给并不能满足匈奴人。尤其是随着南下深入,匈奴也损失了一部分人马和武器,这些没法从农村得到补给。

于是匈奴决定回撤,开始有序往北退。

武亲王得知消息后,亲自率领骑兵追击,双方你来我往,战事进入拉锯战。直到腊月二十五日那天,武亲王率兵一万,在洛河以北伏击回撤的匈奴大军,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歼灭匈奴五万大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匈奴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不堪为敌,余下的几万大军仓皇退回了漠北,龟缩在两国边境

这个消息传回京城时已是腊月二十九,除夕的前一天。

兴德帝龙心大悦,直呼天佑大齐,赶在年前送来这么一个好消息,让大家都能过一个好年,当即将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

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也给全京城百姓带来了希望。兴德帝命人大肆传唱武亲王的功绩,并下旨重赏武亲王,任命其为西北总兵,名正言顺执掌西北军事大权,可调配西北军马,又赏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奇珍十箱,美女六名……还追封武亲王早逝的亲母庄美人为庄妃。

短短半天时间,武亲王以少胜多的消息便传遍了全京城,就连说书的先生仿佛也身临其境,说起了武亲王是如何力克匈奴,取得洛河大捷的。

武亲王一时间风头无两,力压诸位皇子。哪怕他人不在京城,京城里也满是他的传说。

周嘉荣从大理寺衙门出来时,看到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一片喜气洋洋之色,心里也跟着高兴。大哥打了这个大胜仗,将匈奴人驱逐出北境,使其不敢再犯我边境,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他回到府中,唐乐忙来报“殿下,下午的时候蜀王殿下来了。”

周嘉荣点头,进了正殿就看到蜀王闭着眼睛坐在软榻上,旁边烤着热烘烘的火盆,小几上摆放着瓜果糕点和冒着青烟的热茶,还有个年轻俏丽的婢女给他捏肩,真是好不快活。

周嘉荣将解下来的大氅递给伺候的柴顺,挥手让婢女退下,笑盈盈地坐到蜀王对面“六弟真是好享受,特意跑到我府上就是为了使唤我府上的人?”

蜀王闻言,立马放下了腿,眼睛发亮地看着周嘉荣“三哥,你总算回来了。这段时间冷死了,你还跑去大理寺当差做什么?哎呀,都要过年了,还有什么差事啊,不如在府里跟我下几盘棋。”

周嘉荣端起桌上的热茶灌了一口,扯了扯嘴角说“明日就不去了。”

蜀王高兴坏了“衙门要放好几日假吧,三哥陪我玩玩。今年四哥也娶了四嫂,不好玩了,我只能来找你玩了。”

周嘉荣笑看着他“你若是羡慕,回头让惠妃娘娘也给你挑个媳妇儿。”

蜀王连忙摆手“三哥都没娶妻,我着什么急。对了,三哥,你听说了吗?大哥大获全胜,歼敌五万,打得匈奴人落花流水,狼狈逃窜,狠狠扬了一下咱们大齐的威风。”

周嘉荣脸上也浮上了笑容“是啊,大哥英勇善战,排兵布阵有方,实乃我们大齐之幸啊。”

蜀王往皇宫的方向抬了抬下巴“父皇今日下旨,对大哥大大褒奖了一番,任大哥为西北总兵,还赏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其他珍宝无数。大哥如今可成了咱们兄弟中最富有的人了!”

周嘉荣想起前几日纪天明托人送回来的十万两银票,没吱声,只是拿起茶杯又轻轻抿了一口。

见周嘉荣不接话,蜀王有些不得劲儿,垂着脑袋,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一样,嘟囔道“大哥出了这等风头,如今甚得父皇喜爱,又占了长,你说,父皇会不会立大哥做储君?大哥去西北的时候,我才几岁,都记不大清楚,他长什么样了,三哥,大哥好相处吗?”

周嘉荣瞥了他一眼“我也不记得了,大哥走的时候我也还不到十岁,都这么多年了,哪还记得啊。不过大哥骁勇善战,保家卫国,是大齐的英雄,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弟弟学习的楷模,相信只有我们尊敬他,他定会爱护我们的。”

蜀王吃惊地看着他,仔细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似乎在辨认他这番话的真伪。实在看不出什么,蜀王瞅了一眼门口的方向,对周嘉荣说“三哥,我打小跟着你个四哥长大,咱们兄弟三个也是玩得最多的,感情也是最好的,父皇若是打算立储,我支持你和四哥,无论你们哪个都行。大哥肯定很严肃,而且这么多年,咱们也没见过,没什么兄弟情意,他若是……咱们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啊。”

“六弟慎言。”周嘉荣严肃地打断了他,语带警告地说,“六弟,父皇想立谁他自有打算,咱们做臣子儿子的,无权置喙。这样的话,我就当没听到,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了。”

蜀王讷讷地看着他,过了好半晌才凑过去,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三哥,你就真的甘心吗?父皇现在对大哥这样子,可不亚于以前对三哥的宠爱。”

周嘉荣淡淡地反问“有什么不甘心的?大哥德才兼备,英武不凡,乃是人中龙凤,若是输给他……我心服口服。况且,他立了这么大的功,父皇褒奖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就是换了个主帅,父皇一样会嘉奖。”

蜀王无话可说,过了许久才嘀咕道“三哥,你真是越来越没意思了,说话跟太傅一个调调。”

周嘉荣揉了揉他的脑袋“六弟你也不小孩子了,以后应该清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要口无遮拦,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

蜀王侧头躲开他的魔爪“知道了,若不是三哥你,我也不会说这些。我还是那句话,三哥若是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吩咐,我心里就只认你和四哥。”

“知道了,不要多想,瞎想。”周嘉荣不想跟他讨论这个,岔开话题,“用膳了吗?”

蜀王笑嘻嘻地说“没有,三哥府上的厨子比我府上的强多了,我特意到三哥府上来蹭饭的。”

兄弟二人遂去了饭厅。

用过晚膳,因为明天除夕的缘故,这次蜀王倒是没有在周嘉荣府上磨蹭,老老实实地回了自己家。

等人走后,周嘉荣叫来刘青,悄声吩咐道“派人暗中盯着蜀王和孙家。”

孙家乃是蜀王的外家,其舅舅乃是光禄寺卿,地位虽不及护国公这样有威望,也不像毛青云那样掌握着大齐的钱袋子,但也是正三品的大员,掌宫殿门户、帐幕器物、百官朝会膳食等,是兴德帝身边的近臣。

刘青忙应下,又问“殿下,可是蜀王身上有什么疑点?”

周嘉荣将先前那番对话简单说了一下“目前倒是没有,他今天向我表了忠心,还说要支持我,我听了总觉得不大对,防人之心不可无,先盯着他,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举动。”

刘青点头,沉默少许问道“其实蜀王殿下说的也有道理,陛下今日如此大张旗鼓地赏赐褒奖武亲王,而且武亲王手里有了兵权,他日定然是殿下的劲敌。”

周嘉荣心里也很清楚,比起他跟老大,父皇定然更喜欢老大,也更愿意立老大。尤其是这才武亲王大败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给父皇长了脸,父皇更青睐武亲王了。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父皇给了他十七年的希望,将他架在火上烤了十七年,他已经没有退路了,才跟他说不选他,那他怎么办?朝夕相处,一同长大,平日里对他笑语相向的周建业都想置他于死地,又何况没多少兄弟感情的武亲王呢?

他不想死,也不想跟着他的人死,那就只能去争,去抢!

他忘不了周建业被带去皇陵那晚的情况,一个普普通通的侍卫都敢欺负姜氏母子,换成他们母子,情况恐怕不会比姜氏好到哪儿去。所以就是为了身边人,他也必须争,不能放弃!

“到时候再说吧,大哥勇猛征战,杀敌无数,是个铮铮铁汉,若是有朝一日输给他,那也是我技不如人,我甘拜下风。”周嘉荣从容地说。

这是他的真心话,他也佩服大哥的勇猛、身先士卒。几个兄弟中,输给谁他都不服,唯独若是输给了这个保家卫国的大哥,他心里没有怨言和不平。

他刚才没骗蜀王,在他心目中,武亲王是个大英雄。若是父皇从小就将他当一个闲散王爷来培养,那他今天不会跟武亲王争。

刘青明白他的意思,无声地叹了口气。他家殿下为人善良有勇有谋,坦荡荡,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他由衷地说“在小人心里,殿下就是最好的。”

周嘉荣闻言笑了,轻轻拍了拍他的肩“知道了,我从不怀疑你的忠心。去吧,派人盯着老六。我真不希望这个弟弟也是不安分的啊。”

说到最后,他有些惆怅。父皇如此重视武亲王,他们只怕注定要为敌了,老二就不说了,这是心眼最多最坏的,老四也是个不安分的,若老六再不当人,他就没有兄弟了。几个兄弟从小一块儿长大,没想到最终却落得这么一个结局,真是让人唏嘘。

刘青用力点头,听话地退了下去。

周嘉荣坐在书房里,沉默了一会儿,掏出纪天明送来的信,再次翻阅起来。

因为朝廷从江南征了不少粮食去西北,腊月,江南粮价数次涨价,大米由七文钱一斤长到了十几文一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翻了一倍。纪天明很精明,自从听说了战事便嗅到了商机,花了大笔银子收购粮食,囤到年前转卖出去,就这一倒手便赚了好几万两银子。

粮价上涨,最受伤的便是穷苦老百姓。好在大哥这次大败就匈奴,眼看就要过年了,过完年,战事便止了,那江南的粮价应该能够降下来,哪怕不降也不至于再大幅度上涨,只要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天,到了夏日便好了。

除夕前一夜,注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兴德帝显然很高兴,晚上去了皇后宫里,直夸皇后眼光好“多亏那日皇后向朕推荐了武亲王,这孩子没让朕失望,这一场仗打得漂亮啊,护我大齐,扬我国威,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皇后知道他心里高兴,让人送来了酒菜,笑盈盈地执起酒壶,给他倒酒“陛下少喝一些暖暖身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有陛下这样英明神武的父亲,武亲王岂是凡夫俗子!以后有了武亲王,西北无虞了。”

兴德帝被皇后哄得很开心,握住她的手道“皇后坐下,陪朕喝几杯吧,这个大喜的日子,也只有你陪着朕了。”

皇后依言坐下,陪着兴德帝喝酒。

兴德帝开始回忆武亲王小时候的事,作为他的第一个儿子,哪怕武亲王生母寒微,在前几年,武亲王也颇受宠,直到宫里的孩子一个一个的冒出来,渐渐分散了他的宠爱和注意力。

什么多了都不值钱,儿子也一样。兴德帝说着说着发现,自己就只能说出几件武亲王刚出生那段时间的小事,旁的都记不住了,有些尴尬。

皇后聪明地接过了话头“老大小的时候最喜练武,比老三都甚,从小就发下宏愿,要上战场,保家卫国。当时臣妾只当是孩子不懂事时的一句戏言,不曾想,二十年后竟然真的应验了。老大打小就是个志向远大,心智坚定的孩子,臣妾就知道这孩子将来定然有一番大出息。”

她知道皇帝这会很喜欢武亲王,专门捡好听的说。

果然,兴德帝兴致勃勃地问道“还有这等事,朕竟不记得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