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愚孝男他重生了[七零]> 第87章 第八十七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7章 第八十七章(1 / 2)

“那可不,”杨二奶奶说了一大堆关于在孙家那边的事儿,杨大奶奶坐了一会儿后,便回去了,石头过来说乐乐拉了,康嫂在给欢欢洗澡呢。

孙桂芳趁着她们说话,就去烧了一锅热水,这会儿见杨大奶奶走了,便催着杨二奶奶去洗澡。

“热了一路,出了这么多汗,得洗洗才舒服。”

杨二奶奶虽然说她挺着大肚子还为自己操心,但心里还是很感动的,不过不让孙桂芳提洗澡水,自己提到洗澡屋子那边去洗了。

杨继西和赵五背着粮食往晒坝那边走,顶着烈日背着重物,瞧见几个顽皮的孩子在路边疯玩,还要说上他们几句,去凉快点的地方玩去。

卸下粮食,又喝了点水后,二人背着空背篓往回走,赵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今年比去年热多了。”

“是啊,”杨继西深有体会,闻言连连点头,“这些日子也没下雨,就怕粮食还没晒好入仓,接着下好几天的雨就惨咯。”

赵五听得就觉得可怕。

“可不能这样,”赵五摆手,接着加快脚步,“走走走,干活干活。”

杨继西笑了笑,也跟了上去。

三月底种下的玉米这两天才开始收,属于后面那一截了,之前的玉米种得早,收得也早些。

有些小孩子会跟着去捡地上的玉米壳,拿回家晒上一段时间后,可以放在床上,和干稻草一起打底,冬天睡着也暖和,最常见的还是用来做引火柴。

狗蛋背着个小背篓,就在大人身后捡玉米壳,杨继西见他满头是汗,身上的小汗衫也湿了,从他身旁路过时便道,“读书好还是干活儿好?”

听见他的声音,狗蛋苦着脸道,“读书好。”

一旁的杨继东闻言哈哈大笑,“也就是之前没怎么干过活儿,不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我原本没有想送我家娃去念书的,可知青提了村小学的事儿后,我倒是有些意动,这离家近,回家也早,念书也不耽搁做家务活。”

站在杨继东左边的一汉子,一边掰玉米一边道。

“还没影呢,不过确实是件好事,”杨继东也应着,狗蛋在镇上的学校不受待见,在村里还能看着点,也老实点,再说狗蛋保证了会改掉以前的毛病,进村小学也算是从头开始了。

杨继西没再跟他们讨论这个,与赵五去另一边干活儿了。

文知青倒是在一旁默默地听了一会儿,他对办村小学的兴趣不是很大,不过对村里孩子能多读书倒是表示赞成,只有读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也不会因为身处大山而一辈子都没有什么见识。

杨二奶奶洗了澡出来时,孙桂芳已经把她买回来的猪蹄和五花肉分别洗了洗晾在竹簸上了。

“你大娘家有苦瓜,我去摘几个回来,”杨二奶奶洗了手,又看了看昨晚上泡的黄豆,见已经差不多了后便说道。

“苦瓜黄豆炖猪蹄?”

孙桂芳问。

“这天热,吃这个正好,”杨二奶奶点头,笑眯眯地去杨继康家的菜园里摘了几个泛黄的苦瓜,又让孙桂芳送一点桑葚过去。

这桑葚是孙母给杨二奶奶带回来的,大概两斤多。

傍晚,杨继西回来后还是第一时间拿换洗衣服和杨继康去河里洗澡,回来时杨二爷爷便笑道,“吃饭了,今儿晚上吃猪蹄呢。”

五花肉混着南瓜豇豆还有黄瓜一起煮了汤,肉熟了后便叉起来放在一旁,这样晚上不吃,第二天早上也不会变味,而他们还能吃南瓜豇豆黄瓜汤呢。

杨继西鼻子一动,“苦瓜?”

杨二爷爷点头,二人是不怎么喜欢吃苦瓜的,但是这道菜倒是比较能接受。

辣椒蘸水有两个碗,一个碗放在杨二爷爷他们面前,一个碗放在杨继西夫妇面前。

“尝尝,这苦瓜熟得很,而且我提前用盐泡了水,没之前的苦,”杨二奶奶热情道。

杨继西先是夹了一块猪蹄,接着又夹了一块苦瓜,再舀了一点辣椒酱淋在上面,瞧着颜色就很好看,他混着一起吃。

“怎么样?”

杨二奶奶笑问道。

杨继西竖起大拇指,“好吃。”

孙桂芳见此也学着他这么吃,果然不错,苦瓜微苦正好可以解猪蹄的腻,再有辣椒酱的味道,确实不错。

今儿晚上就吃两个菜,都是汤,但是里面的菜多。

吃过饭后,杨二奶奶还叮嘱大家不要喝凉水,才吃了油腻的,喝了凉水容易跑肚。

“小坡山那边的毛豆得收了,收完以后再给西山那边的芝麻和红薯锄草,就得收稻子了,再接着又是种大豆,收土豆,今年感觉别去年还要忙。”

一家人坐在新院子这边乘凉时,杨继西说起上工的任务,葱头在他脚边趴着睡觉,大白蹲在杨二奶奶身边舔毛,难得大白有空和他们待在一起。

“芝麻是队长今年弄回来试地的,要是产量好,咱们生产队又有一项收入了,”杨二爷爷把玩着旱烟杆,眯起眼说。

“副队长家本来说好动土的日子,也因为太忙没干成,我看得过了中秋才会动土,”说着说着又提起副队长家建房的事儿,大概九点左右,大伙儿便各自回房休息了。

杨继西拿着大蒲扇,给孙桂芳扇风,他们睡的是凉席,这凉席是杨继西自己春天的时候编的,编了四张,杨二奶奶他们也睡着呢。

“别给我扇了,你累了一天,快睡觉。”

孙桂芳拉住他的手轻声道。

“我现在不困,”杨继西笑着,“你先睡,你睡着了,我才安心。”

孙桂芳闻言也笑,她本来就有些困了,这会儿又有人给她扇风,没多久便睡着了。

她一睡,杨继西又给扇了半个小时左右,这才放下蒲扇睡觉。

屋外的虫鸣声成了催眠曲,二人睡得很香,一觉到天明。

昨晚睡了个好觉,二人醒来后精神十分好,杨二奶奶他们起来得更早,一大早就把馒头蒸好了,杨继西也来不及在家里吃,趁着太阳还没出来,赶紧上工,一手拿着一个大馒头便出门了。

这馒头是杨二奶奶特意给他蒸的,两个顶他们吃的四个。

看得同样拿着馒头出门的杨继康一愣,“你馒头咋这么大?”

“我不好拿,放兜里又不舒服,所以就请娘做大一点,我拿着就能吃。”

杨继西笑道,又看了看杨继康手里和兜里的馒头,“下次请大娘做成我这样的,你也方便。”

“有道理,”杨继康点头。

秋收早上一大早拿着早饭去上工的人不少,出院子见到杨继东夫妇和杨继北,路上还遇见了副队长和他的儿子儿媳妇们。

一行人中只有杨继西和杨继康的伙食最好,别人都是咸菜饼子,就他们是大馒头。

干活到十二点四十多,这会儿太阳正大,铜锣声一响,大伙儿便放下手里的活儿,杨继西刚好掰了一背篓的玉米,就是下工也得先送到晒坝那边去。

接着才回家吃午饭,还可以睡一个小时,两点半左右再去上工。

“这是什么?”

杨继西看着桌上另一道汤问道。

“你大娘听人说的的菜,我觉得还不错,就跟着做了,叫咸菜苦瓜汤。”

杨二奶奶大声道。

“这天热,就得吃苦瓜才对身体好呢。”

另一道才是青椒回锅肉和凉拌茄子,还有炒黄瓜片。

一听这个名字,杨继西就有一种畏惧感,“爹,您尝了吗?”

“还没有呢,”杨二爷爷一脸菜色,想着这些日子时不时就吃苦瓜的日子,有些难过。

孙桂芳闻言说,“我喝了点,还不错。”

杨继西喝了一点,嗯不是他喜欢的口味。

“娘,明天还吃苦瓜吗?”

接到杨二爷爷的眼色后,杨继西清咳一声问道。

杨二奶奶扫了一眼心虚的杨二爷爷,“我们菜地里的苦瓜吃完了,可你们大娘家的苦瓜还能吃一阵子,他们家只有她爱吃苦瓜,这不吃就浪费了,我们得帮着吃一点。”

“这个忙,”杨二爷爷诚恳地建议道,“我觉得其实可以不帮的。”

孙桂芳和杨继西闻言纷纷埋头憋笑。

“你什么意思?”杨二奶奶瞪眼。

“我不爱吃苦瓜,”杨二爷爷委屈道。

“这不吃就浪费了,掉地上烂了,多浪费啊!而且吃苦瓜对身体好,你就得多吃,尽想着吃辣椒,那可不行,”杨二奶奶拿出养身道理,把杨二爷爷都说晕了,回过神一看,杨继西夫妇已经吃完饭,此时拿着自己的碗筷去灶房放着了。

见此杨二爷爷也赶紧吃饭,结果杨二奶奶一个劲儿地给他舀汤,那一大碗的咸菜苦瓜汤基本都进了杨二爷爷的肚子。

饭后杨二爷爷抗议着,“你说吃苦瓜好,你怎么不吃啊?”

“我吃了啊,这不是留点给你吗?”

杨二奶奶理直气壮。

不过她到底还是没有继续下去,接下来的日子没再做有关苦瓜的菜了。

但接下来杨继西他们的“苦”日子又来了,逃过了苦瓜,却没逃过苋菜。

苋菜颜色好看,不管是做汤还是清炒,可每顿都有那道菜就有些难受了。

中午吃苋菜汤,晚上吃蒜炒苋菜,第二天中午凉拌苋菜,晚上接着苋菜碎末炒鸡蛋。

好家伙,杨二奶奶是把苋菜的做法搞到极致了。

这回轮到孙桂芳不行了,杨二奶奶立马改“菜单。”

正好吴大嫂送来一大冬瓜,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冬瓜时代,炒冬瓜,冬瓜炖排骨,冬瓜块汤

这不,上工歇息时,吴和国先吐槽了一番吴大嫂这些天做的菜,“我晚上做梦梦见的都是冬瓜,那玩意儿一个能吃好几天呢!关键我们家的冬瓜还结了不少,愁人啊,不知道得吃到啥时候去。”

“我们家先是吃苦瓜,然后是苋菜,现在也是冬瓜,”杨继西说。

“我们差不多,”杨继康苦着脸道,杨大奶奶和杨二奶奶关系好,这做饭也心有灵犀。

三人对视一眼后,纷纷叹了口气。

不过也很感恩,家里老人不辞辛苦地给他们做饭,不管做什么,他们都得咽下去。

再说也不是厨艺不好,就是吃一样菜吃得勤快了一些。

“你们啊,身在福中不知福,”赵五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指了指三人,“我娘别说做饭了,能不发病我就谢天谢地咯。”

这倒是实话。

“听说前天又发病了?”

杨继康问。

赵五点头,“做梦梦见我大哥生了两个娃,非说我那两个闺女是我大哥的,要拉着她们去找我大哥,我媳妇儿又急又气,偏偏她是犯病了,也没办法说啊。”

于是他挨了媳妇儿一个大耳刮子。

现在还有些疼呢。

赵五抬起手摸了摸自己的脸,被杨继西看进眼里,杨继西赶紧岔开话题,“这段时间吃梨子和李子,我看于大又不知道从那弄了好些回来,说是自己吃,但能弄点走,你们去不?要去我们下工后一起去看看。”

“行啊,我弄点回家给我闺女吃。”

“我闺女也能啃啃,石头也能吃,爹这两天有些咳嗽,用梨子炖汤喝能止咳,我也弄点。”

说完话后,又开始起身干活儿了。

等杨继西和杨继康背着背篓回家时,天都有些黑了。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杨二爷爷都要出去找人了。

“去于大家弄了点梨子和李子回来,我尝过,还挺甜的,”杨继西进堂屋,把李子和梨子倒在桌上,接着拿了换洗衣服叫上杨继康便下河洗澡去了。

孙桂芳拿了几个梨子和李子去洗,然后和杨二奶奶他们分着吃。

“梨子不能分,一个人吃一个,”杨二奶奶见她吃不完想要和自己分吃,便笑道。

“那我吃个小的,”孙桂芳放下手里那个梨子,找了个小的一点拿起来吃,咬了一口,皮微微涩口,但是梨肉很香甜,她咔咔干了一个后,便去洗手不吃了。

“还挺好吃了,不过待会儿要吃饭了,等吃了饭再吃,”杨二奶奶说。

“这于大胆子也大,弄了不少回来吧,我看继康背篓里也有,”杨二爷爷说。

“又不是肉啥的,这点东西无所谓的,”杨二奶奶摆手,等杨继西回来,一家人便开饭了。

饭后杨继西也来了个梨子,“还可以。”

孙桂芳又给洗了一点出来放在凳子上,不过却没人吃了,刚吃了饭,都没饿。

转眼便是八月初一。

正好是粮食开始晒收的时候了,地里的活儿松散下来,杨继西便没去上工,说要去镇上赶集。

杨二奶奶让他瞧见朋友有卖鸭子的就买一只回来。

这朋友其实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

“昨晚你爹做梦,梦见吃酸萝卜炖鸭子,馋得他一起床就在说,”杨二奶奶好笑道,“要是有卖的,就给弄一只回来。”

“好,”杨继西笑道,又问她和孙桂芳还要啥零嘴不,二人觉得天冷,都没有啥胃口,于是杨继西便说自己看着办。

同行的还是杨继康,刘章依旧在老马沟岔路口等他们,见到刘章的样子,杨继西二人纷纷皱眉。

因为刘章瞧着实在是疲惫。

“编喜结编成这个样子?”

“秋收有点忙,”刘章打了个哈欠,“过了这阵就好了。”

杨继西瞪了他一眼,“身体出了毛病,那可后悔都来不及。”

“知道知道,”刘章连忙告饶,“没有下次了。”

这一次结了钱后,李成杰给了一个坏消息,“不收喜结了,赚头不大,我懒得折腾了,以后有合适的活儿,我还跟你说。”

“行,”杨继西点头,反正接下来他们家也忙,再过不久孩子也出生了,孙桂芳和杨二奶奶都没啥精力编喜结。

“下个月月初我不来,可能再下个月我也来不了,我媳妇儿快生了,我得伺候她坐月子还有照顾孩子。”

杨继西道。

“恭喜恭喜,”李成杰虽然失望他没有带来别的东西,倒也知道这段时间忙着秋收的事儿呢,所以二人没说多久的话便分开了。

福窝更新了五百斤白面出来,杨继西在李成杰走后,拿出早上装好了两个布袋,里面各有十斤白面。

他分别装在了刘章和杨继康的背篓里,等二人进林子时,先是说了不收喜结的事儿了,接着又把钱给他们,再指了指他们背篓里的白面。

“弄了点给你们,不用给钱,这些日子你们也辛苦了,我还有点事要去办,就先和你们分开了。”

“这么多你不要钱,我不要,”杨继康看着那么大的布袋,顿时皱眉。

“我也不要,”刘章说。

“又没花钱,”杨继西含糊道,“反正你们拿走就是了,没花钱的。”

“真没花钱?”

“不然我能这么大方?顶多给你们两斤,”杨继西摊手。

和他们分开后,杨继西去了王老汉家,王老汉家喂了鸭子。

杨继西挑了一只最肥的,又买了一条三斤左右的草鱼,这才离开。

到村口的时候,杨继西又从空间拿出两个大西瓜放在背篓里。

家里还有不少大米,白面也有几十斤,杨继西本来是不着急把空间里的白面拿回家的,可到家后,发现家里就孙桂芳一个人,杨二爷爷和杨二奶奶晒坝那边开会去了。

所以杨继西把另一个没用且有半人高的大木桶收拾了出来。

“这之前是装玉米面的,娘本来说等中秋后去仓库兑换点玉米面回来吃。”

“白面不得比玉米面好吃?”

杨继西笑道,“我占了她这个木桶用来装白面,她不会说啥的。”

下午去找李叔买一个大木桶回来装玉米面就是了,李叔家常有大木桶卖,专门装粮食用的。

“能装多少?”

孙桂芳站在门口踮着脚看,虽然看不到。

杨继西站在高的长凳子上,右手放在木桶中,白面正从空间往木桶里装呢。

“大概七、八十斤,这样空间里还有四百斤的白面。”

家里五百斤的大米才吃一百多斤,还有不少呢,等能兑换玉米面的时候,家里的库房又满满得了。

刚把装有白面的木桶口子用竹编盖子给盖上,外面就传来杨二爷爷唤葱头的声音。

“爹他们回来了。”

孙桂芳有些紧张地看向灶房门口。

“可以了,”杨继西下了凳子,接着把凳子放在一旁,“你待会儿跟娘说一声。”

“好。”

杨二奶奶回来得比杨二爷爷晚一些,路上和副队长的媳妇儿说了会话,这才背着手回来。

看见鸡圈旁边捆着的大鸭子,她咿了一声,“这么肥?”

“喂了一年多呢,”杨继西他们从柴房那边过来,“我挑了个最大最肥的,晚上和大娘他们一起吃。”

“行,这天热,不吃完会臭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