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大西洋王国> 第三百一十一章 曾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一十一章 曾经(1 / 2)

(求订阅!求票票!)

“华人在丑国舆论世界中的形象是流动的,嘿帮分子绝不是他们的第一张身份标签。

‘苦力’才是华人在丑国的第一个形象,也大概是丑国人接触到的第一个中文词汇。

这一切都要从加州的淘金热说起。

19世纪50年代,丑国的传教士把加州发现金子的消息带到了华夏南方。

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岭南地区已经打成了一锅粥。

一些胆儿大的穷人眼见就要活不下去,索性拼上性命,坐船到丑国西海岸去淘金。

在后来的加州49号公路沿线, 成功上岸的华人们搭起窝棚,开始了异国淘金之旅。

当时尚未出名的小记者马克吐温就在报道加州的淘金者,他笔下的华人矿工和后世华人留给世界的印象差不多:勤奋、低调又温和。

那会儿的加州完全是丛林法则,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为了争夺矿脉,白人经常驱赶华人矿工。

华人和爱尔兰人之间还爆发过多次大规模械斗,华工每次都死伤惨重, 但也第一次见识到了左轮手枪的威力。

当淘金热结束后, 后续来到丑国的华人开始加入修建铁路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大军,在这些地方, 华人又一次展现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华工不仅让太平洋铁路提前七年竣工,而且他们的薪水只有丑国同行的三分之一,甚至比白人童工还低。

随着华人的增多,旧金山、纽约等大城市里也出现了成规模的唐人街,而这也就触碰到了白人的利益。

彼时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丑国先后发生了几次经济危机,大量涌入的廉价华人劳动力抢去了不少白人的饭碗。

这些白人眼中留着‘猪尾辫’、说着奇怪语言的‘食鼠者’成了他们不幸生活的替罪羊。

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臭名昭著的1882年《排华法案》,但其实在加州,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出台了法律,禁止公共项目雇佣华人。

那年头白人对华人的歧视比现在狠多了,而且是系统性的歧视。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一个华人被白人当街打死,司法机关也不会在他身上浪费一分钟的时间。

残酷的现实让一些经过多年打拼,积攒了不少财富的华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不组织起自己的团体,在丑国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于是各种以地域、宗亲为基础的社团就出现了。

而且这些会馆还成立了一个联合组织——六大公司。

六大公司后更名为中华公所,后来成为长期控制丑国华人社团的幕后机构。

最初,这些团体还只是互助性质的组织,主要帮助新来的华人解决食宿、工作问题, 偶尔顺便帮遇到麻烦的人打打官司。

但是很快,一些野心勃勃的社团首脑就开始谋求更大的利益,而这些社团则随之异化为血腥嘿帮。

老实巴交的华夏苦力剪下辫子,戴上礼帽,从此变身心狠手辣的帮派分子。

对于活在《排华法案》阴影下的华人来说,生存是唯一的法则,而非选择。

当华人被系统性地排除到主流社会之外,留给他们的机会便少得可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