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041(1 / 2)

下班, 许国伟夫妻俩家也没有回,直奔秋老爷子家里。

中午说好的,晚上回家吃饭。但是先看房, 秋老爷子会在家里等着他们。

夫妻俩也没有回许婉如家里,骑着车,直接来到秋家。

秋老爷子在门口徘徊,时不时的朝胡同的另一端瞅瞅。

“秋叔。”

“国伟,燕子,就是这家, 进去看看吧。”

“秋叔,给您添麻烦了。”

许国伟拿出来烟,给老爷子递上一根。

“不麻烦。”

老爷子摆摆手,许国伟买那宅子,反而是帮了他大忙。不管咋样,希望能帮建平度过眼前的一关。

领着夫妻俩进到王家,王建平的娘带着孙子在一边看着, 没有说话。秋老爷子在一边给讲解。

夫妻俩看着王家的宅子, 很满意。房子确实保管的很好,赶干净整齐, 一看就知道宅子的主人是个讲究人。

离开的时候, 许国伟和秋老爷子说了一声,“秋叔,房子别的没有问题吧?”

“没有,是老王他爹在解放前买的, 一切都是合法的。”

“嗯,我们先回去了。”

“去吧。”

价格合适,位置好,许国伟在心里已经决定了要买。价格也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回到小妹家里,饭菜已经做好,一家人都在等他们吃饭。放学后阳阳和薇薇,也回到这里,他们在烟厂子弟学校,夫妻俩中午告诉了他们,放学以后回到小姑家里住。

“爸爸,妈妈,吃饭啦。”两个孩子也是刚到家,对于回姑姑家里睡,都很高兴。

在姑姑家里有好吃的,还有能和弟弟妹妹们玩。

“噢。”

停好自行车,阳阳已经主动的给爸爸妈妈端来温热水,给他们洗手,“妈妈,爸爸,洗洗手。”

阳阳已经十一岁的大孩子,在家里都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照顾弟弟妹妹,给爸爸妈妈减轻家务活。

吃完晚饭,孩子们写作业和玩闹,大人们在一边说话,许婉如在厨房洗碗擦灶台,王燕在一边帮忙。

姑嫂二人,也在说王家的宅子,“婉婉,你大哥打算买了。”

站在灶台边,加快洗碗的动作的许婉如说,“买呀,也别在厂里说。”

“明白,不会和厂里的人说。”王燕明白,即使很多人不愿意自己掏钱买房子,但是也依然羡慕别人家的房子。她不想在厂里高调,显摆。

姑嫂二人说很开心,许婉如也为大哥大嫂开心。他们在燕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代表大哥大嫂他们在燕京真的扎下根来了。

房子手续办的很快,第二天许国伟请假办好过户手续。王家人也会在三天之内搬走,家具他们都用的上,基本是全部要搬走。

三天后,王建平把一个干净空荡的房子交给许婉如,“小许,房子已经收拾好了,全部打扫干净,我娘还擦了几遍。”

“王大哥,谢谢你和大娘,还打扫卫生。”许婉如接过钥匙,在手里把玩。

“谢啥,应该的。”

送走王建平,许婉如进去看了看,里面确实空空如也,东西都搬光了。再出来时,许婉如换上一把新锁。

置办东西就不需要她,她也没有打算帮忙置办。

十二月中旬,燕京飘起第一场大雪,一个晚上的积累,地面的雪已经深到脚踝上面。

一脚踏下去,都能灌进棉鞋里面。走在雪地上,还能听见“嘎吱嘎吱嘎吱”声音。

罗达穿着皮靴,手里拿着伞,对着客厅的婆媳俩还有三个孩子打招呼,“我去接大宝啦。”

“去吧去吧,早点回来。”

学校的次序依然井然有序,没有历史上传闻的那样,不知道是她和老公的穿越扇掉了什么还是架空年代本来就不一样。

到底为什么,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想不通就放弃的许婉如,只是心里稍稍思考了一下,之后很快就放下了。

很多事情确实不一样,老师们还有高级知识分子,依然过得很好。没有下放,没有批斗,最近几次报纸上传达出来的意思,反而是越来越重视教育。

整个社会环境,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苛。

只是有些身份不是很明的人,依然在审查的范围内,还有一些人本来的历史就是黑历史。依然是被再教育的对象。

罗达穿过两条胡同,到了大宝的学校,此时外面也站了几位老人,也是来接孩子的。

到底不必后世,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还是不多,没有等待多久,放学的铃声响起,伴随着,“放学喽!放学喽!”从校园内冲出来一群熊孩子,斯文宝宝大宝慢悠悠的走在后面,背着妈妈做的双肩书包悠哉悠哉的,晃出来。

习惯了孙子的慢,罗达站在大门边老位置上,和几位接孙子的老哥哥们话别。

稳重的大宝走出来,伸手给爷爷,大手握住小手,放在棉衣兜里。

“走吧。”

“好。”

习惯性的话语,罗达牵着孙子的小手,踩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平时十分钟的路程,今天走了二十分钟。

柳城,凤山生产队

老罗家买猪,食品收购站特意派来了工作人员和车子,来罗家收猪,每家每户需要上交的派购任务(一头生猪),罗家几兄妹在一个月前就交了,也是大肥猪。

今天来收的是罗家人要卖的猪。

遇到阴天,刮大风,冬天的活也少,生产队放假。好多人挤在罗家附近看热闹,虽然年年看,可是大家还是好奇,每年都很好奇。

今年罗家的五兄妹,每家能卖七头猪或者六头。

罗家的男人全部请假回来的,时间是收购站的人定的好的。他们不愿意星期天加班来收猪,没办法罗家人只能迁就他们。

收购站的人不来收猪,像是以前那样自己赶着猪去卖,累死个人。

罗明河也让小徒弟撑一天,自己回来卖猪。

从后面的猪栏赶出来几头大肥猪到前面的院子。

五家都是一样一样的,从罗明河家开始,一头头的称重,然后赶上来拉猪的大卡车。

猪多,大卡车要跑两三次,罗明河和罗明清兄弟两家的大肥猪拉走以后,回去了以为随行的工作人员,收购站的佘主任,点燃罗明河给他的烟。

坐在堂屋的火坑边烤火闲聊,“老罗,罗叔他们去燕京两年了吧?”

“嗯,我爹娘明面是跟着我过,可是现在在燕京,说是要给小四带孩子,不回来了。还说明年和婉婉带着孩子们回来过年。”

佘主任现在可是特别看重罗家,除了罗家至亲的人,谁也不知道罗小四在燕京的工作。即使这样,也够让柳城认识罗家的人,都高看罗家人一眼的。

燕京是一国之都,谁不羡慕,谁不想去燕京工作。

“你家小四是出息了,你爹娘跟着小四,也好。在燕京住着有什么不好的,我看很好。”

“是,不过我爹娘他们等孩子们大些,应该还会回来的。”

“怎么听说你们家几兄妹明年不养猪不养鸡了?”佘主任超担心的,不养猪,自己到了年底收猪就不好收喽。一下子要少收几十头猪,损失惨重。

“对,明年我们都搬进城里去住,不适合养猪养鸡。家里除了种点菜,偶尔回来浇浇水施施肥,别的也弄不了。”

自己制定堂客和弟妹们要是待在家里,再也养不了那么大的肥猪,更加引人怀疑。都搬进城,就不会有人再说什么。条件不允许,谁也说不出来什么。

“那也是,城里很少有地方能养猪养鸡。”佘主任在柳城住了十几年,大街小巷都熟悉的很。适合养猪的地方,柳城城内少的可怜。

今年一家留了一头猪没有卖,打算过年每家杀一头,不再两家共一头猪。

月底,选了一个星期天,罗家五兄妹家里,全部杀猪,还是老熟人帮忙杀猪,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起。一直杀到天黑,屠户一家才歇家伙,忙完。

早上上班去的时候,罗家兄弟几个一人拎着两斤肉,一斤一条,去到范老爷子家里。

趁着他还没有上班,天蒙蒙亮,范老爷子家里的大门,被敲响,“咚咚”。

刚刷好牙洗好脸的范老爷子,对着外面大喊,“谁啊?”

“范大爷,我,明河。”罗明河,罗明清,罗明勇,罗明昌,严国庆,全部都是提着两条肉,一条一斤,站在外面。肉都是用东西包好的。外面也看不出来提的什么。

“哦,等哈。马上开门。”

范老爷子披上棉衣,走了出来。

“嗨,你们哥几个咋都来了?”范老爷子说完,想起了什么,瞬间眼睛都亮了起来。“杀了是吧?”

“嗯。”

外面不适合谈论,罗明河就嗯了一声。

“快进屋。”

老规矩,哥几个拿出来自己带来的肉,这是给老人自己做来吃的,每年老爷子还会找兄弟几个买不少人,范义家也是,也要买不少。

老爷子除了自己好肉吃,还有要给儿女们买一些猪肉请罗家的女人们做成腊肉,然后寄给孩子们。

“明河,你们哥几个还是老规矩,一家给我卖十五斤怎么样?”

“行,再多一点也行,今年我们每家都杀了一头猪,肉不少。”

“那好,一家二十五斤。还有继续麻烦你们家里帮老头子我做成腊肉。”

“行啊。”

老爷子想到那些肉,心里美的冒泡。好多肉,孩子们也喜欢他寄去的腊肉,来信直说好吃。

罗小四离开柳城的时候,仔细交待过家里的几个哥哥姐姐,以后要和范老爷子还有范义家继续往来,他自己也会每年给老爷子写上五六封信问好。老爷子不认识几个字,范义家认识,他会帮着老爷子看信。

罗明亮永远记得是范老爷子给了他机会,让他有第一份工作的。后面才有了之后的机缘。

罗明河哥几个,家底比一般上班的人家都要厚实,家里开支少,除了他们的自己那份的粮食要花钱买,家里的还有孩子们都不用花钱买。吃的蔬菜和肉,鸡蛋都不用花钱,就是鱼也不用花钱,凤山生产队有两条河环绕着,也不缺鱼,想吃了,去河里打就是。每家的男人都会打鱼,也不允许打鱼卖,自家吃的鱼还是能打回来的。

到了年底,生产队也会打鱼,给生产队的队员们一家分上一两条鱼。

可以说柳城人跟全国很多地方比起来,过的蛮好。

中海

某处单独的小院内,厨房里面,罗明亮干的热火朝天,晚上一群老帅要来首长家里吃饭,他正在忙碌着,还有人给他打下手,帮忙。

他没有多做那些不中用的花活,一桌十几个菜,南北菜式都有,有湘省的特色菜,也有北方的菜色,还有江浙人喜欢吃的酸甜菜色。

早上上班的时候还从家里摘来了不少的菜,现在大舅哥他们家的院子也在冬天搭了架子,也种上了菜。

家里的菜越发的多了起来,他们家里的房子不出租出去,已经渐渐的填充不少家具进去。

到了年下单位放假,他们一家人肯定是要住过去的。

自制的大棚里面,里面不少蔬菜和瓜果,在冬日的北方极其难得一见。

一顿有决定意义的一餐饭,在小院里面一群大佬们,围坐在客厅,一边说话一边吃着鲜嫩清香的瓜,还有生津止渴,味道清甜的甘蔗。

都是切好,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瓷盆内。就是甘蔗都是很小的一节,放在瓷盆中。

近半年的各方调研,还有推断,每一位老帅都在为这个国家的百姓如何变得富裕,如何能吃饱饭在斗争,一群老帅中,还有几位和二号首长一样对经济对数字尤其敏感的老帅。

他们留过洋,读过史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有就是他们也和一号首长一样,精下心来仔细研究过,西方国家发达的原因,已经亚洲发达国家的原因。自己国家要想富裕变强,要想做到赶超西方国家,现有的模式就必须做出改变,从一个封建社会到民主的社会。一下子做到全民共有,是不可能的。

其中必须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过渡,小罗说的那个模式确实是最好,虽然他说的很模糊,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晰。但是最近半年,全国有名的经济学者都参与了调研参与了研究工作,每一个人在参与研究之前,都必须深入几层调研。

只有深入到基层去调研,他们才能有资格参加研究工作。

一致得出的意见就是,让百姓真正的当家做主。

一份研究报告已经放在了一号首长的办公桌上。

一个雏形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炉。

倒是和八十年代初有点像,改变很大。

腾飞中的华夏,从此时开始积累人才积累一切原始资本。

只是口岸没有像后面一样完全放开,许多事情一步步的来。

坐在饭桌前,闻着桌上的菜香,郑老帅先嚷嚷开来,“哎呀,小罗做的菜还是那么香,色香味俱全,光闻味道就知道好吃,每次来都恨不得把小罗抢回家去。”

郑老帅闻着味道,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嘴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