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史路冲天> 625.千年洪水又要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25.千年洪水又要来(1 / 2)

<div id="tet_c">下午五点多点到的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许乐等人路过一条古老的泗河,北面与村庄邻近,中间有一条东西向洼沟,许虹下了车跟大家说道,“这就是泗河”,听着许虹说的泗河,许乐不禁想起了师爷,也是叫“四河”啊,到底是啥意思呢?

王因遗址南北长约三零零米,东西宽约二零零米,总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其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碑为基点,向东一零零米、西一零零米、南三零零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缘向四周延伸各五零米,外缘面积也有一二万平方米。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遗址,它的发掘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会性质提供了依据。

徐水波给大家介绍着,“遗址东二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共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一零一八零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九座,房址一四座,灰坑四二三座。除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外,还出土了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王因遗址分为五层,二至四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第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地层。王因遗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层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侧身和曲肢葬为数较少。”

大家看着这些葬穴,看着人的模样,“为什么都是合葬啊”?

许虹一下就笑了,“师叔,我跟您说,我觉得大洪水是持续的,当然这个持续是指从大历史周期来看啊”,许乐点着头,看着这些不同分期的泥土,用手摸了摸!

“王因遗址墓葬区是全国最大的史前墓地之一和发现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地。王因遗址的发掘以墓葬区为主,尚有大面积的生活区保存完整。王因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随葬品以及亚热带动物遗骸,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王因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从而对确立两种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地层依据”。

徐水波说完之后,看了一下许虹,“你接着来”!

“师叔,我觉得咱们估晚了,它应该是北辛文化向大汶口文化过渡的表现。最早的文化现象甚至可能早于北辛,或为后李晚期。大概一直到最后,才算过渡到大汶口文化。而且,它的大汶口文化面貌并不典型。”

“为什么”?许乐问道!

“您看”,许虹指着对面的村庄,“兖州地处齐鲁省中部略偏西,泰沂山脉的西南侧,境内除有一座不高的嵫阳山外,全境地势仅西北部略高,其余均为冲积平原。遗址东四公里为泗河,遗址北侧距王因村约一五零米。遗址与王因村隔一条似沟洼地,地层结构存有砂石层,应为一条曾经的古河道。遗址位于隆起高地的最高处,遗址的核心位置比周边高一五米,在此等高线范围内正好是遗址的核心区域,只有西区、南区和北区西北的一小部分位于一米与一五米等高线之间。遗址中最早的房子四座都在北区的t二六六、t二六七两个探方范围内,探方的位置又位于北区的最南面,与中区仅隔一条道路,正是由于道路的压占才把遗址分为中区和北区的,实际上还是应该把本遗址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正确理解文化遗存的分布。”

许乐点点头,这个没问题!

“从几个地层剖面看,王因遗址的北、中、南、西四个区域都是四层堆积,好像各地层形成的时代和机制相同,实则,各区地层堆积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时间也各不相同。

北区有些探方中出现第五层堆积,这里是遗址中堆积层次最多的地方。北区虽然只有局部存在第五层,它出现的位置在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及其以南,且尚未到尽头,土褐灰色,厚约一零~五零厘米。说明当时北区此地曾被冲刷,土色是河湖相堆积。据南北向的地层剖面显示,这里最早期有一条河从东向西流过遗址北区的南部。第四层土色灰黄,厚约五~八零厘米。地层堆积厚度的差别大说明此层形成时有大量泥沙堆积。与前一层土色的变化,土色由褐灰色变为灰黄色是由于洪水带来地表新泥土的缘故。而较深颜色的地层是长时间积水,泥土中的腐殖质较多的缘故。说明北区早期沿河两岸是沼泽地,河流虽冲刷出河道,但泥土堆积颜色显示并无上游大量新泥土被带入。倒是在探方t四零七的最北端,在第四层仍出现低于第五层的深度。这一现象显示,第四层的形成源于北方来的大量泥沙形成了遗址区的全面堆积。之后第四层仍有由东向西的水流冲刷。而在探方t四零七以北出现了更强力的由东向西的冲刷。第三层褐灰色土,厚约一五~七零厘米,距地表深三零~一零零厘米。土质较硬,杂有零星的红烧土渣,遗物以陶片为主。灰坑较多,其中出土了相当丰富的兽骨、水生动物骨骸等。第二层红褐色土,厚约七~四零厘米,距地表深一八~五零厘米。土中夹杂着相当数量的红烧土渣、块。地层中包含遗物、遗迹都比较丰富,诸如陶、石、骨、角、蚌、螺等遗物屡见不鲜。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夹蚌红陶与夹砂褐陶,泥质灰陶、夹蚌褐陶、夹砂红陶为数不多。素面陶为主。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一零~二零厘米。土质松软。

南区第四层黄灰色土,最厚堆积达九七厘米,距地表最深处为二一五厘米,说明此时这里地势最低,这次洪水使它堆积最厚。但是,在本层底部仍露口一批灰坑,说明此次气候的重大变化之前也有一批人长期生活在这里。第三层的黄褐色土,与中区的第四层土色相同,说明南区这一层的堆积物主要来自中区第层的堆积物。因为南区的地势低于中区,是地表径流搬运的结果。第二层黄灰色土,此时本层主要受北方主河道来水的影响,土色与其它各区都不相同。东部(即中区东部)和北区还受东方来水所裹挟泥土的影响。南区部分探方缺少第二层堆积,少数探方缺第二、三层两个层次的堆积,说明南区在这一时期被水所淹,没有机会形成该两个层次的堆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