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鹅中文>科幻惊悚>汉贵女> 有女同车(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有女同车(7)(1 / 2)

相比起瓷器, 其实陈嫣对玻璃的工艺更加了解,这是因为她最喜欢的一个up主就是专门做玻璃艺术品的。看的多了,当然也会有相当的了解——甚至因为同为up主的关系,两个人私下有联系。

陈嫣受其影响, 对玻璃的种种工艺是很有兴趣的。

而在现代社会,知识是向普罗大众敞开的, 只要肯学, 真的很难有学不到的!因此,她确实了解了很多关于玻璃的知识,虽然这些都是理论性质的。

首先,如中写的那样,只是石英砂(二氧化硅)加上纯碱(碳酸钠)或者石灰石(碳酸钙), 然后经过高温得到钠玻璃或者钙玻璃——这是完全的理想状态,照搬化学方程式得到的!现实生活中想要靠这么点儿东西就造出玻璃, 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难了!

首先就是高温环境, 玻璃的烧制温度实在太高了!比瓷器还要高不少, 古代工艺条件下是很难达到的。所以需要使用助熔剂,让玻璃烧制的温度降下来。一般是苏打或者芒硝。

据说最早玻璃误打误撞造出来就是因为苏打不小心和砂子混到了一起, 又经过了烧灼。

不然的话, 一般情况下谁能将砂子烧化了?

其次, 有了助熔剂得到的玻璃依旧相当粗糙,只能是很原始的玻璃最早只能烧色相很浑浊的玻璃球来着。

这是现在的工艺都能达到的就陈嫣知道的,国内就有玻璃作坊, 会早玻璃珠子。贵种一些的有‘蜻蜓眼’,这个有技术含量,得会调制不同颜色的玻璃液,还得有手艺,弄出同心圆或者偏心圆的图案来。

相比之下,米粒珠、管珠什么的就要简单多了。

还有另一种造玻璃的方向,也属于比较高端的,那就是用来仿玉器。虽然这个时代玻璃难得,可大块可以用来造玉璧的玉更难得!所以有人就想出了玻璃玉璧的主意。

这种玻璃的难点在于必须尽量使玻璃颜色清澈,并且减少气泡。后世看到的玻璃往往澄澈透明,也没有气泡的存在,甚至比天然的宝石更加完美。但那是技术进步后的结果,最早的玻璃可不是那样的。

早期的玻璃,各种原材料都非常‘杂’,不是纯粹的化学元素。比如用石灰石吧,它能是纯粹的碳酸钙?其他的原材料也大抵如此。另外,就算是原料中纯粹的那些化学元素,也有影响,因为他们会与其他成分反应,使玻璃带颜色,但这种颜色又因为不可控的关系,很多都不那么美好

至于气泡,那更是困扰了数千年的问题!在古代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解决。玻璃工匠往往只能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尽量减少气泡地产生。只是这种办法终究没有普适性,更会耽误生产,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减少气泡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效率自然会降下来。

造玉璧的玻璃得呈现出绿色,而且得尽量保持通透、减少气泡,这在这个时代也算是顶级的技艺了。

真要说的话,比造蜻蜓眼还有技术难度。当然了,赚的也更多。

因为国内有这样的技术基础,陈嫣其实不必从最基础的做起。相比起自己从最基本的玻璃窑炉慢慢起来,在原本的基础上做改进怎么也容易一些。从无到有,或者做改进工作,怎么选并不难判断。

不过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陈嫣还是决定自己另起炉灶。

一个方面,玻璃作坊在此时虽然有,但还是太稀罕了!且不说她寻访不寻访的到,就算能找到,人家又肯拱手相让吗?手握着玻璃制造技术和作坊,等于是躺着赚钱了,怎么可能甘心让给别人。

若是让陈嫣以势压人,那她又觉得没意思了。

另一方面,此时的玻璃制造是个什么水平,她是知道的。水平低还在其次,她也没指望这个时代的玻璃制造水平高当然了,西方世界里玻璃工艺已经不错了,现在应该正好是腓尼基叙利亚玻璃的黄金时代,罗马玻璃则是蓄势待发,等到腓尼基叙利亚玻璃衰落,就能接位估计也就是几十年内的事情了。

可是西方玻璃做的好对陈嫣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远水解不了近渴。

重点在于此时国内的玻璃作坊规模极小!可能是生产方式导致的,也可能是不想泄露技术?反正从产量推测规模,应该是小的可怜了。

这么小的规模,她就算收编了他们又能怎样?工匠得不到多少,甚至可能会和她弄出来的新技术格格不入。技术积累倒是有点儿用,但就为了点儿技术积累费这么大的劲,根本不划算。

干脆自己上吧

既然要做就做好,她也不指望像里的主角一样了,知道一个化学方程式就能造出透明澄澈的水晶玻璃。她只希望能够超出现在的西方玻璃工艺水平,领先一些。

说起来现在西方世界中玻璃器的市场已经被培养起来了,贵族们使用的玻璃器十分精美。相比起瓷器,玻璃器外销显然容易很多。当然,前提是她弄出来的玻璃能够比此时西方玻璃更好。不然的话,实在是竞争不过,因为从大汉运送玻璃,漂洋过海的,运输成本是很可怕的!

另外,玻璃的好处可不止这么点儿!相较于商业上的好处,陈嫣更看重玻璃在另一方面的作用。毕竟,好的商品虽然稀罕,但也是非他不可,陈嫣手下的好商品也有不少呢。

另一方面的作用和学术有关。

制造出澄澈透明的玻璃就可以弄望远镜、放大镜什么的,说不定比较原始的显微镜也可以尝试一下——虽然水晶也可以,但想要找到天然透明澄澈的水晶,其实也非常困难,最多就是给顶级贵族造一些‘玩具’而已。想要真的推广这些东西,玻璃才是最终解答。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绝对有着重大意义的!正是通过这些,人类才能更好的观察世界,从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陈嫣也不指望造出这些东西就能等着科学自己进步,她只是对华夏传统的想问题方式不自信,总觉得那是走偏了路线

她甚至担心,担心在自己弄出一大堆超出时代的产品后,因为这些东西背后没有科学技术的积累,没有完整的理论基础,是强行点亮的科技树。最后,她人死了,国家经过朝代更迭,其中有严重的战乱,于是技术就散失了,甚至消失了。

这并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瞎担心,因为历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事情。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黑科技’还少吗?那种不理解原理,本来就是误打误撞弄出来的超级科技,光是知道消失的就可以列个长表格了。还有一些不知道的呢,后世连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所以连他们存在过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陈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想着促成东西方交流,引入一些此时古希腊、罗马的东西。另外,就是笨办法了,尽可能多留下一些好东西,这样普遍撒网,总能有一些流传后世,然后发挥应有的作用吧?

后人自有后人福,她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为了玻璃,陈嫣想了很多,一开始还是整理瓷器的想法呢,这一会儿早就跑偏了。只能拍拍脸,清醒一下,早点儿把关于瓷器的工作做完。

关于瓷器的想法整理完毕,她没有去休息,而是趁着这两天围绕着瓷器、玻璃想了很多,正是脑子里思绪乱飞的时候开始弄起玻璃相关的东西来。

相比起瓷器的零零碎碎,关于玻璃的想法就规整的多了,毕竟陈嫣是真的系统了解过这个。

她首先从玻璃熔窑开始进行设计,在坩埚窑和池窑之间左右徘徊。相较而言,坩埚窑无疑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将坩埚放进窑膛,各种反应都在坩埚内完成。真要说的话,和烧砖、烧瓷器差别不大(工艺上还是有差别的,只是这种差别并不是难以逾越的)。

使用池窑的话,那就麻烦了,整个窑炉都得重新设计一遍,根本不可能和之前弄出来的烧砖、烧瓷器的窑炉混用。特别是池窑中的熔池,得用耐火材料在陈嫣穿越前的那个时代,能生产军用耐火砖的还是少数国家吧。

当然了,只是在公元前烧个玻璃而已,用不了那么高级的,但对耐火的要求始终还是有的,这就要头疼一番了所以陈嫣才觉得里太乱来了啊,哪能随便找点砂子之类的原材料,没过多久就搞出玻璃来了。

她还是了解具体工艺流程的人了,依旧觉得得花不短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

光是最基础的窑炉就能难死个人就算用简单一些坩埚呵呵,符合烧制玻璃标准的坩埚本身难道就能随便弄出来?

陈嫣左右徘徊了一番,最终还是决定用池窑。好处很明显,产量可比坩埚窑大多了!至于工艺难度,虽然有但要克服的难度也不差这一个了。而且真要说的话,譬如耐火材料什么的,用用心也不是真的做不到。

青砖本身就是很优秀的耐火耐腐蚀材料了,如果用最好的那种青砖,说不定直接就可以了就算相比后世还是有差距,那最多就是损耗大一点儿,得记得经常修补熔池。虽然麻烦,但这个时代搞工业,哪个又不麻烦呢?

总之是不能与后世的工厂相比的。

回忆池窑的设计图,陈嫣很是头痛,她大概知道池窑是个什么样子的,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就不行了。这就好比一座房子,房间划分她清清楚楚,可面对管道路线、电线什么的,就不是那么清楚了,只能做到大概加猜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